石瓊山
多少年來,隨著社會和人類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教育教學也不斷地深化和更新,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怎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知識?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是迫在眉睫之事,現在有多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上,不是滿堂灌,就是題海戰,學生成了高分低能,不善言談的木偶人,整體提高不大,前進步伐慢,更談不上新的理念的貫徹和應用。因此,學生怎樣學好語文,教師怎樣教好語文,怎樣使學生學扎實,快捷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語文工作者值得深鉆的重要課題。下面就談談我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從失敗與成功,總結出的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應用技巧,供大家相互討論。
一、通過提問設下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在教授魯迅《社戲》一文時,先提出問題:(1)文中的戲好不好看?(2)他們去看戲遇到什么波折?(3)小伙伴們在船上煮的豆好不好吃?這些問題一下就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想弄個明白?
二、通過對比提問,把握人物形象
我在教授魯迅《孔乙己》一文時,先提出以下問題:(1)孔乙己兩次到店肖像有什么不同?(2)孔乙己兩次到店語言有什么不同?(3)孔乙己兩次到店動作有什么不同?(4)孔乙己兩次到店酒客們對他的態度有什么不同?(5)孔乙己兩次到店掌柜對他有什么不同?(6)孔乙己兩次到店我對他的態度有什么不同?這樣一對比人物形象一下就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抓住文章的線索進行提問,利于分析文章的情節
我在教學魯迅《藤野先生》一文時,先提出以下問題:(1)《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線是什么?(2)《藤野先生》一文的暗線是什么?通過明線,我們就了解了作者藤野先生相識、交往、離別和懷念這些情節;并通過暗線,理解了本文所表達的作者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四、從學生自身的天性提問,讓學生走進課文
我在教授魯迅《風箏》一文時,先提出以下問題:(1)同學們愛玩游戲嗎?(2)你們玩過風箏嗎?(3)你們自制過風箏嗎?(4)你們玩風箏時大人們反對過嗎?我們來探討文中是怎樣寫的。一下就把學生引入課文,你說多好啊!
五、通過俗語和諺語提問,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如教《看云識天氣》時,通過設疑、設題等手段,以小活動形式來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引發興趣。(1)你知道多少與天氣有關的俗語和諺語?(2)在實際生活中,你覺得這些俗語和諺語靈不靈驗?讓學生收集整理本地民風諺語,了解云彩變化與天氣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照體會課文,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深層次體會課文,了解自然和人類的關系,讓學生自覺加強環保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熱愛我們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總之,在新課標下進行教學,語文教學活動通過提問來加強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并結合采取多手段和多種方法使語文課堂教學教出味來,學生學出味來,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宣漢縣桃花初級中學)
編輯 薄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