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鳴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矛盾心情:既無法排斥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將很多時間用于“刷屏”;同時又意識到瀏覽無效信息是在浪費時間,不得不約束和鞭策自己回歸學術,閱讀專業著作和各種經典。
經典閱讀是一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敖浀渲魇侨祟惞灿械捏w驗和思想濃縮后的精華,為我們提供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凈化心靈的境界,賞心悅目的美感”,這是經典閱讀在人格培養上的魅力。經典閱讀在培養青年學生的德育、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當代青年學生應有的人文思想、增強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促進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發展戰略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整個人類社會正在被一場前所未有的網絡文化風暴席卷。網絡文化以其全新的傳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時效優勢,對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內容以及知識獲得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對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更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因此,研究新時期網絡文化盛行背景下的經典閱讀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一、經典與經典閱讀
在現代漢語中,“經”與“典”合成詞語“經典”,作名詞或形容詞解,名詞意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及泛指宣揚教義的各宗教根本性著作,形容詞意指著作的權威性,或事物的典型性和影響大。其他學者也對經典作出定義,如王余光教授認為:“我們常說的經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響的、經久不衰的著作,其內容或被大眾普遍接受,或在某專業領域具有典范性與權威性?!?/p>
總結而言,根據目前對經典的定義,以下著作基本可以納入經典范圍:(1)傳統國學領域中流傳下來,可概括為經、史、子、集的著作,以及現當代學者的思想文化名著;(2)西方傳入的思想文化名著,以及各專業領域的奠基性著作或集大成的著作;(3)對中國而言,還特別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二、 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的精神寶庫既需要中華兒女原原本本地領會,老老實實地揣摩,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凝結新的智慧,綿延中華文脈。要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競爭中生機勃勃、生生不息,需要我們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從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成果中汲取營養,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從而達到親近經典、浸潤人生的目的。對青年學生而言,只有先注重閱讀經典,才能逐步達到由閱讀到了解,由了解到親近,由親近到熱愛,再由熱愛到弘揚。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 有利于提升青年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人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自由。閱讀經典對于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育過程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所積累的效果又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元素,能夠弘揚人性的健康美好,倡導人際關系的和諧,其深層意義和價值對于青年人而言,在于啟迪心靈和智慧,熏陶品德和人格,豐富人文素養和精神世界。
3. 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經典作品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強烈思辨意識和冷峻批判精神,具備清晰的邏輯和客觀的立場,是長期思考的結果、是知識積累的產物,而不是簡單的人云亦云、無謂的淺嘗輒止。閱讀經典的過程,通常是青年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獨立完成思想升華的過程。一個擅長獨立思考的青年,就能夠做到相信真理而不迷信他人,服從真理而不盲從他人,勇于修正錯誤,敢于承擔責。
4. 有利于增進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
當前,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不同的文化形態都在極力爭奪各自的擁躉。如果說經濟領域的競爭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文化領域的爭奪就處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更具有決定性意義。作為古老而時新的一種文化,中華文化能否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青年人能否自覺認同中華文化、充分熱愛中華文化。經典著作既是民族的符號,更是民族的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充分認識和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培養當代青年的文化自覺意識,從閱讀經典入手,無疑是立足當前、利于長遠的國家戰略。
三、 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研究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的理解,本課題以北京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重點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調研。調查采用隨機整群抽樣調查方法,調查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級、性別、專業、家庭經濟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等。此次調查累計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4.8%,同時,進行深入訪談15人次?;竞w北京大學的絕大多數專業,因而可以初步認為,本課題的調查結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準確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在經典閱讀方面的現狀。
問卷調查覆蓋了大一、大二和大三三個年級,不同年級學生在總樣本中的占比分別為49%、26%和25%;男女比例分別為55%和45%;文理科專業學生分別占46%和54%;家庭經濟水平指標中,普通家庭學生占75%,貧困家庭學生占10%,富裕家庭學生占15%;家庭教育水平指標中,父母二人一方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38%,雙方都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20%,雙方都為本科以下的占42%。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經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以北京大學學生為代表的當代大學生在經典閱讀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和問題。
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的特點包括:
(一)閱讀文本的變化使得青年學生平添糾結
新媒體形態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給信息接受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選擇困難。一方面讀者享受著新媒體所提供的閱讀便利并對新的閱讀方式產生依賴,另一方面又對印刷文本的閱讀時代充滿懷舊和渴望。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矛盾心情:既無法排斥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將很多時間用于“刷屏”;同時又意識到瀏覽無效信息是在浪費時間,不得不約束和鞭策自己回歸學術,閱讀專業著作和各種經典。
統計數據表明,將手機、電子書作為主要閱讀載體的學生占總體樣本的比重已經高達47%,而依舊維持傳統紙質閱讀的學生只剩下53%。但與之存在出入的是,對電子閱讀持贊同態度的學生只占32%,多達52%的學生持反對態度,還有16%不確定自己的立場。這一結果同樣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面對閱讀的糾結與矛盾。
(二)部分學生對傳統經典的理解程度不夠
與過去相比,現在人們接觸經典的方式更加豐富。各種歷史題材的電視、電影、動畫片、漫畫、網絡游戲作品等,使大眾化、通俗化經典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經典的態度褒貶不一,一些觀點較為片面。通過深入交流發現,一些學生根本沒有閱讀過原著,他們對經典的了解僅僅是通過電視或電影等次生途徑,比如,在和一位同學聊到《白鹿原》這部小說時,其觀點和看法幾乎全部來自電影《白鹿原》。并且,許多青年學生誤認為影視作品就等同于原著,失去了閱讀經典的興趣,對經典的理解停留在十分膚淺的程度上。
統計數據顯示,多數學生了解經典的方式是閱讀原著,這一群體超過了總體樣本的50%。但仍有近30%的同學坦言,自己接觸經典的主要途徑是電視、電影、動畫等作品。另外,還有20%左右的同學選擇通過豆瓣、亞馬遜(Amazon)等網站來了解經典。
(三)整體閱讀方式呈現出由精讀到泛讀的變化
從積極角度看,閱讀方式由精讀向泛讀的轉變,反映出的是社會文化消費的進步:在出版物較少的情況下,人們會進行精讀,用心閱讀僅有的少量書籍;而當出版物不再稀有,并成為日常消費品時,可供人們選擇的閱讀物增加,泛讀就取代了精讀。但這種由精讀向泛讀的過渡,并非是精讀的絕對減少,更多的是體現了內容的多樣性。然而,當代大學生閱讀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出版物泛濫,低質量圖書充斥著各個角落,精讀的著作無從選擇;二是學生課業和就業壓力大,很難做到對專業課程以外的其他經典書籍進行精讀。
調查表明,北京大學72%的同學主要閱讀方式是泛讀,只有28%的同學表示精讀仍然是主要的閱讀方式。本課題進一步追蹤調查了這些同學在高中以及高中之前學習階段的閱讀方式。我們發現,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學生閱讀中精讀的比例不斷下降,在高中階段,多數同學的主要閱讀方式已經從精讀轉向了泛讀。
(四)功利性閱讀對學生影響較大
閱讀應當以興趣為導向,“以興趣為師,以真理為友”。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和閱讀習慣越來越多地受到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經典興趣不大,普遍偏好通俗、休閑和娛樂性的情趣閱讀。與此同時,激烈的競爭環境,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壓力,使得青年閱讀呈現出功利化的特點。不少學生表示,相比于哲學類等培養思辨精神的書籍,他們更愿意選擇閱讀與未來職場緊密相關的內容。在當今社會推崇成功,以成敗論英雄的大環境下,成功學讀物大行其道,青年學生或多或少受到這種不正確思潮的沖擊,陷入功利性閱讀之中。
不過本次調查顯示,在北京大學以自身興趣為導向進行閱讀選擇的同學仍然占相對多數,占總體樣本的47%;38%的同學的閱讀內容以教學參考書為主;另有近10%的同學坦言,有關時間規劃和記憶管理等成功學的書籍是他們的首選;其他5%的同學沒有明確的閱讀動機。
(五)跨學科交流存在障礙
根據前文對經典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經典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但是從專業角度來看,經典閱讀同樣受到學科差異的顯著影響。調查發現,拋開文理科經典著作的區別不談,單看人文社科專業的不同經典,選擇傾向也有顯著不同。借用“經、史、子、集”這種傳統的中國經典劃分,史部和經部經典的閱讀受眾較為廣泛,而子部和集部的受眾則相當局限。又如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例,除學習馬克思主義專業的學生外,學習其他專業的學生少有精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科差異對經典閱讀的影響,受到興趣導向和功利性閱讀的雙重作用,表現得更為顯著。不同專業學科的視野不同,閱讀興趣自然不同,如何才能夠將不同專業、不同閱讀興趣的同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規模的閱讀組織,促進學科間的交流,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四、改進經典閱讀現狀的對策建議
通過調查數據和本文分析,我們認為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的缺失,暴露出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環境下,青年學生對于閱讀選擇的迷茫。應對當前大學生經典閱讀存在的問題,總體原則是“引勝于堵”,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拿出相應對策,合理引導學生的閱讀傾向,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積極性。具體而言,應根據閱讀對象和目標,靈活選擇經典讀本;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推廣適應時代潮流的新的經典閱讀方式;構建有組織、有計劃的經典閱讀教學培養計劃;提倡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為經典閱讀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 處理好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之間的關系
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閱讀方式提出了挑戰?;ヂ摼W絡等電子媒介存在著相對自由、開放、自我等客觀優勢,與之相對應的網絡閱讀以讀者為中心的享受性、對傳統的顛覆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青年學生追求刺激、喜歡叛逆的心理周期。但是,這種閱讀方式是碎片化的,跳躍式的,也是淺嘗輒止的,讀者無法深刻體會閱讀內容的深層次內涵。就此方面而言,經典閱讀仍然具有網絡閱讀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網絡閱讀對經典閱讀來說是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事實上,目前90%的人類知識和智慧都處于離線的狀態,還有很多的內容無法為網絡閱讀所替代。
網絡和傳統閱讀,不應該成為相互替代的競爭關系,而應是互動互促的。我們應理性面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合理利用網絡閱讀在傳播速度、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同時不能忽略傳統閱讀在廣度、深度方面的不可替代性,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這就要求每一個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學會區分、把握傳統閱讀和經典閱讀的界限,樹立正確的閱讀觀,通過相對便捷的網絡閱讀獲得充分的信息,同時利用經典閱讀來加深思考和理解,培養邏輯思辨能力。
2. 意見領袖型的閱讀指導
無論是在傳統閱讀還是新興網絡閱讀過程中,意見領袖對學生閱讀的影響都是廣泛存在的。這種意見領袖,不僅僅可以是師長,也可以是新成長起來的有志氣、有理想的同學。如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遇到了一大批良師,如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等,這些老師從讀書、思考上給了毛澤東東以極大的啟迪和指導。而成長起來的毛澤東,更組織同學一起成立了讀書會,以“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為口號,讀奇書、談古今,縱橫捭闔,暢所欲言。正是在毛澤東等意見領袖的倡導下,這么一群年輕人,在崇高理想和追求下,凝聚到一起,“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共同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梢?,培養優秀的意見領袖,對于引導青年學生的閱讀風氣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學應當積極組織師生交流,勉勵學生之間相互探討,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引導學生選擇科學的閱讀方式。
3. 把關人型的閱讀指導
新媒體崛起帶來的信息爆炸,使得網絡環境下學生接觸到的內容良莠不齊。由于青年學生在判斷力和經驗上都相對不成熟,造成了一些低俗、頹靡,明顯有消費性質的閱讀內容在部分學生中的流行。這就需要學校充分運用把關人型的閱讀指導。讓更有判斷力的老師來對閱讀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使得學生接觸到的內容盡可能符合群體規范及價值標準,引導學生科學閱讀,陶冶情操。
早在民國時期,許多著名的大家就以為學生開具書單的方式,對青年人進行經典閱讀方面的引導。例如,胡適曾開列《中學國學叢書》目錄和《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章太炎發表《中學國文書目》,收錄39 種古籍,梁啟超也擬就《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收錄古書約160 種。這種開列書單的把關式引導,對引導青年進行經典閱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應注意的是,在當下采用這種方式,需要充分尊重青年學生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才能起到良性互動的效果。
4. 經典閱讀培養計劃的實施——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讀書會為例
在推廣經典閱讀的實際操作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發揮自身通識教育的特色,堅持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元培學院學生讀書會制度,鼓勵并引導學生與老師、不同年級學生、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互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元培學院讀書會制度,有助于我們探索高校在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讀書會將元培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同學聚集在一起,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解讀同樣的問題,圍繞共同的話語基礎讓大家充分自由地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交換自己讀書的體會和感受,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主要的機制是,讀書會安排報名參加活動的同學與相關專業的導師進行交流,并組織討論和讀書報告,鼓勵同學闡述其個人對閱讀書目的理解和思考,并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引發討論,討論時其他同學也可繼續闡發觀點。同時,讀書會還會邀請導師現場點評同學們的不同觀點,增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讀書會活動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書院式教學”的優點,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經典、聆聽導師教誨的寶貴機會,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上給予學生幫助。
概括起來說,讀書會是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結合自身特色和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的基礎上,為提升青年學生經典閱讀水平而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它較好地結合了經典閱讀的專業性和趣味性,并通過“好書加名師”的模式使得參加活動的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在活動組織中,讀書會充分利用了網絡等新媒體技術,改進培養模式,建立起了有組織、有計劃的經典閱讀教學制度,在改善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這一課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代表了經典閱讀在未來的一個可能發展方向。
沉下心來想一想,我們今天讀到的經典之作,大都產生于農業文明發達時期,比如中國古代經典《老子》《論語》,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歷經歲月洗禮而愈顯其純粹的理論思維和樸實的現實關照,即便從最為基礎的文字來看,也堪稱語法句讀的典范。反觀今日,物質條件極大改善、技術水平極大提高,而經典之作的數量不是特別多、閱讀經典的風氣不是特別濃,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時代命題。由此看來,激發和引導當代大學生讀經典、學經典、用經典,是一項打基礎、下真功的工作,急不得,但也等不得。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