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海宏
(連載二十三)我的反省
文/周海宏
這兩次經歷,給了我非常強烈的刺激,使我對自己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刻反省。現在回想起來,我很幸運,在大學本科期間,我教了很多外國的孩子彈鋼琴,這些外國家長和中國家長有著完全不同的學琴理念、教育觀念。這些不同的理念,刺激了我去反省,反省我自己教琴中存在的問題,也刺激我去反省中國學琴教育存在著哪些問題。外國的這些家長比較尊重孩子的感受,而國外的孩子也會很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教外國孩子時,我獲得了來自家長與孩子的真實信息,而在以往對國內孩子的教學過程中,學琴教育存在的大量問題都被掩蓋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家長對孩子教育經常是施以高壓政策,孩子的真實想法、真實感受與體驗,往往被忽略不計,甚至因經常被壓制,而不再外露了。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孩子作為一個被教育者,他就應該接受教育者的理念,許多家長認為,學到東西是真的,孩子的心情快樂不快樂,舒暢不舒暢,這都不重要。是孩子,就得聽大人的話,就得聽老師的話!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在這樣的社會大氛圍中,我們的孩子,也會自愿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甚至常常主動去迎合成人的意圖,這就導致了家長與教師們嚴重地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情感體驗,也不重視孩子偶而表達的真實感受,當然也就不反省自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我受到了那么強烈的刺激后,我開始意識到,學琴的孩子中,95%根本就沒有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可能性,實際上,我后來做的調查也表明,想讓孩子從事音樂專業的家長,也不足5%。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對他們進行那么專業化的訓練呢?既然沒有這樣的目的,那么意義又何在呢?最重要的是,結果又怎樣呢?當我們打著要專業化、規范化旗號學琴時,當我們在要求孩子要學好就要學得專業、練得規范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偏離了業余學琴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其實,正是這種表面上似乎很合理的正規化、專業化的學琴觀念,導致了學琴苦、學琴累、學琴難的現象,導致了很多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產生了“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的結果。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原來學過幾個月的鋼琴,后來轉到我這來,跟我學習鋼琴。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就發現這孩子渾身僵硬,背著手坐在鋼琴凳上。我說放松放松,晃晃孩子的身子,我說把手往前拿,剛拿到前面,她又自動背過去,她像被強迫一樣,不彈琴的時候,必須要背著手,“我們現在彈琴,先彈一首曲子給叔叔聽 …… ”我說“再彈一首 …… ”我說“你學了多長的時間,媽媽跟我說你學了四個月,”他媽媽說,孩子學琴,學了四個月,四個月就練了湯姆森第一首,老師要求大指每次要做5000次“掉腕”。花了四個月的時間,練對了一個動作,卻徹底地破壞了孩子對音樂的所有興趣與愛好。
這個例子雖然極端,但很有代表性,許多學生對學琴的興趣,都是被這類單調、枯燥、刻板的專業化的技術訓練給徹底破壞了的。不但破壞了學琴的興趣,也破壞了孩子對音樂藝術的興趣。我們所有的家長與教師,都應該深刻地反省,業余學琴過于專業化所帶來的問題與惡果。
大家想想我們打乒乓球,平時隨便玩玩,怎么抓拍子,怎么揮臂,都無所謂,能把球打過去就行。甚至我們在單位中打乒乓球比賽,誰會在乎你持拍規不規范,姿勢難不難看,揮拍角度是否有問題呢?我們照樣玩得高高興興,再比如,我們游泳,許多人一輩子享受游泳的快樂。但在專業的教練看來,沒有一個姿勢是對的,又怎么樣呢?動作難看一點,游得慢一下,但我們游得高興,誰在乎自己的姿勢規范不規范呢?反之,如果要是想做一個專業的乒乓球、游泳運動員的話,那么極為艱苦,高強度、規范化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問題是,既然是業余打乒乓球、業余游泳,可以不那么規范,不那么專業,為什么業余彈鋼琴、拉小提琴,就必須要進行那么專業化的嚴格訓練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業余器樂教學,也像業余打乒乓球、游泳那么寬松地去教育孩子的話,將會減少多少孩子學琴的痛苦、將會產生多少喜歡學琴的孩子呢?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我們的老師說外國孩子學琴一點都不規范,我在考級委員會的時候,也經常聽到我們的專家說外國的考級一點都不嚴格,似乎我國的學琴教育才是正規的、高水平的。現在我才明白了,業余學琴的這種低規格、寬要求才正是業余學琴應有的定位。因為唯有這樣的定位,才會讓每個孩子都能夠自然地接受器樂教育,培養出更多熱愛音樂、有藝術素養的公民。反觀國內的業余學琴教育,讓那么多不想搞音樂專業,也搞不了音樂專業的孩子,接受那么正規、那么嚴格、那么痛苦的器樂訓練,目的又何在呢?結果又如何呢?
至于我國的業余器樂教育,為什么會形成這樣過于專業化的現象我想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來自教師層面的原因,首先,我想,這里有來自教師層面的原因。從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的音樂教育從來就不是基礎教育,歷史上想學鋼琴、小提琴的人,就是想走專業化的道路,那時代不想搞音樂專業的人,很少像現在這樣專門去學樂器,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音樂教師,以培養專業音樂工作者為己任,這些老師培養出來這樣的孩子又當了老師,這些老師為了培養下一代音樂工作者而教琴,為專業目的學琴。專業化的技術要求,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了,在我們音樂界成為一種常規和風氣,如果你這個老師的學生彈琴時手指不規范,有毛病,手腕有點僵,手指尖沒有站起來,被別的老師看到了,指出來了,這個老師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家長聽到了也認為,這個老師連這樣的毛病都不指出來太不規范,咱們不能跟這樣的老師學,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如果不專業化就很沒有面子。當音樂教育任務的定位,不是為提升國民的音樂審美素質,而是為了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時,有很多器樂老師都把對孩子的技術要求是否規范、教學規格是否專業,作為自己專業水平的一種標志,而且把這種專業化的程度,與自己的職業尊嚴掛鉤。那么,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在所難免了。對于從事社會器樂教育的教師來說,如果自己的學生,能考上音樂學院,這個老師就會覺得自己在業界的聲望陡然上升,如果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是熱愛音樂,他自己就不會有什么成就感。社會上,也沒有人會覺得你這個老師有什么水平。
由于一個人的專業聲望、業界的地位是與生存境遇直接相關的,這些老師當然也就愿意為了提升自己的業界聲望,而堅持按專業化標準來進行業余學琴的教育。出于確認自己的專業水平的需要,出于改善自己生活境遇的需要,都使得器樂老師必須按照專業化的要求訓練業余學琴的孩子。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行業的風氣,在這種行業風氣下,老師更看重的是我教出什么樣的學生,無論我對學生要求多么嚴,我的規格多么高都沒有問題,反之,如果我不這樣做,自己在職業道德上就會形成一種自責的心理,覺得自己不夠負責任。我現在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國家真的是太缺少好的業余學琴的教師了,太缺少從孩子發展的全局的角度出發,以審美為核心,以熱愛音樂為目的而進行器樂教學的老師了。現在,我們有很多老師可以把技術教得很棒,但有多少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孩子熱愛音樂呢?
在器樂教育必須要專業化的行業風氣影響下,使得家長們也認為嚴格的專業化、規范化的器樂教學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達不到老師的要求,不是老師的教學的規格有問題,而是我們家孩子不夠努力,所以當家長聽到了,老師孩子要求學生每天練5000次“掉腕”的時候,他不會認為老師有什么問題,反而慶幸自己遇到了一個嚴格要求的好教師,覺得專業化的要求,是一件好事情,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過于專業化是有很嚴重的負面作用的,特別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材”這樣的理念,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所以,家長如果遇到了一個非常兇狠的老師,他不但不覺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非常負責任的老師,如果老師態度和藹,不夠兇狠,他反倒覺得自己心里面不踏實。有一個真實的例子,音樂學院的附中有一個學生的家長,他自己辭了職,陪孩子學琴,他的孩子,師從一個海外回來的非常優秀的老師,從來不罵孩子,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家長聽了幾節課以后,覺得很不對勁,堅決要求校方更換老師,校領導問孩子專業成績怎么樣?一了解,孩子的專業成績都是90分以上,排名很靠前,校長就問家長,這么好的成績,你為什么非要換老師呢?這名家長說,這老師一點都不厲害,他希望換一個更兇、更厲害的老師來教他們家的孩子,以為有了這樣的老師,我們孩子會進步得更快。我們可以看到這樣有趣的怪圈,老師覺得,孩子是業余學琴,不用要求那么專業,那么嚴格;家長不答應,覺得這樣的教師不負責任。可當家長想讓孩子業余學琴,學得輕松點,教師又覺得,規格不高,要求不嚴,會失去自己的職業尊嚴,認為家長不配合教師的教學,覺得這樣的家長不負責任。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尷尬的局面,有許多家長和教師都不想把學琴弄得那么專業,把孩子搞得那么苦,那么累,整體上過于專業化的教學風氣,還是使絕大多數孩子不得不在又苦又難、又不情愿的情況下,接受著毫無意義的過于專業化的學琴教育。我們為什么說業余學琴過于專業化,這是一個誤區呢?我想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過于專業化產生了與學琴的根本目標背離的結果。我們一直在強調,過于專業化的學琴,背離了絕大多數孩子學琴的根本意愿,因為絕大多數孩子學琴的初衷,都不是為了要從事專業音樂工作,而專業化的技術訓練,帶來的痛苦,會破壞孩子學琴的興趣,破壞孩子對音樂的熱愛。我的一個朋友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朋友特別喜歡打乒乓球,他的小孩也特別愛打乒乓球,叔叔和他見面的時候就比賽,小孩只是愛打,結果被叔叔打得落花流水,結果這個叔叔走了。過了一年又來到孩子家里,小孩說咱們再比賽,結果讓這個叔叔大吃一驚,這個孩子把叔叔打得落花流水,因為孩子上了學校的乒乓球隊,接受了半業余、半正規的訓練,稍微有一點訓練以后,這孩子水平大大提升了,一直業余打球的成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過了一段時間,叔叔又來到這個孩子的家里,請這個孩子玩乒乓球,再打一次比賽,這孩子父親告訴這個叔叔,我們家孩子現在根本不碰球拍,為什么呢?因為家長發現這個孩子在乒乓球上有潛能,在學校這種專業稍微有點正規的訓練當中成績突飛猛進,家長想讓孩子接受更為專業化的訓練,于是乎在一次選拔當中就把孩子送到市業余體校,這個業余體校實際上是專業苗子的選拔單位,這個孩子到了體校以后,教練首先指出的是你的持拍方法不對,讓這個孩子揮拍5000次,一周過去,連球都沒有碰過一下,從此以后孩子不打乒乓球了。孩子學樂器的時候,對于器樂演奏,這樣復雜、而精微的操作技能而言,沒有專業化的指導,水平很難提升,接受一點點專業指導,稍微有一點系統的訓練他的水平就會迅速提升。但如果過于專業化,按照專業從業者標準進行訓練,標準就會非常嚴,規格就得非常高,強度就得非常大,那就必然使孩子產生很大的痛苦感。剛剛我說過的那個每天“掉腕”5000次的孩子,我后來沒有再教他,但我可以想象,一個在學琴中遭受過這么大痛苦而放棄學琴的孩子,她是不會熱愛鋼琴,也不會喜歡音樂的。我想過于專業化訓練最大的問題在于,當孩子遭受到很大痛苦后,不僅在音樂專業上一事無成,而且會對音樂藝術產生反感,使孩子在未來生活中,不能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體驗,這就與我們最初讓孩子學琴的根本目標背道而馳了。“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這是業余學琴過于專業化的第一大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