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靄林 張 晨
探索民辦教育生存發展之道
——走訪沈陽民族藝術學校
文/王靄林 張 晨



提起民辦學校,很多尷尬不禁縈繞在腦海中……十幾年來,沈陽市的藝術類民辦學校從原有的十幾所,經過大浪淘沙的洗禮后,僅僅剩下目前的兩三所。長期的官辦教育傳統,造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即瞧不起民辦教育,對民辦教育不理解、不支持;而國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公辦教育上,給予大量經費和各種資源,構建各種扶持的渠道和平臺,這一切都讓民辦教育望洋興嘆、望塵莫及。然而,在如此艱難的夾縫中,卻有一所民辦學校存活下來;不僅存活下來,而且還在生機蓬勃地壯大發展,它就是沈陽民族藝術學校。為此,筆者心存好奇地深入腹地,對它進行了四次采訪,切身感受到民辦教育在新時代的獨特魅力,也解開了它生存發展之謎。
沈陽民族藝術學校隸屬于蒲公英教育集團,坐落在沈陽市北部經濟開發區,是一所集舞蹈表演、聲樂、器樂表演、雜技與魔術表演、影視劇表演、美術繪畫等專業為一體的藝術類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其中舞蹈專業的學生能占總數的多一半。它1997年建校,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還有占地面積2000畝、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教育基地。教學設備先進,學習環境幽雅,師資力量雄厚,管理模式科學。聘請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為學校藝術總監。辦學17年來,升學就業率平均達到98%。

在2008年第二十八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這所學校的35名舞蹈專業學生向全世界展示了優美婀娜的舞姿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2009年,在全國文化藝術院校第九屆“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獲得中國民族民間舞B級少年甲組(女子)三等獎、園丁獎、優秀表演獎、優秀劇目獎。同年,赴摩納哥參加國際演劇節比賽演出,赴比利時參加文化盛典演劇節。2010年,學生赴法國、毛里求斯、留尼旺文化交流演出,赴日本富山縣參加第33屆世界兒童藝術節文化交流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參加廣州亞(殘)運會開、閉幕式演出。
學校的變化與發展得到了國家、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先后榮獲“沈陽市校風、校紀、校容、校貌先進學校”、“沈陽市中等職業教育骨干專業學校”、“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遼寧省示范中等職業學校”、“遼寧省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民辦教育優秀學校”、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藝術教學實驗學校”、 “國家二級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單位”、“全國民辦學校先進單位”、“全國重點中等藝術職業學校”等榮譽。
校長吳文鵬也先后被評為“沈陽市民辦教育優秀校長”、“遼寧省民辦教育專家”、“沈陽市教育專家”、“沈陽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在2011年全國民辦教育創新高峰論壇上,校長吳文鵬向來自各地的民辦學校校長介紹了學校的管理研究成果,并被評為“全國民辦教育最具創新力校長”。
2014年7月17日上午,筆者第四次來到學校,在校領導的陪同下,與幾位不同專業的負責人座談,他們從自己所負責專業的角度,暢談了辦學的體會、經驗、探索和憧憬。
張東副校長從工作與教學兩方面談到教師的管理。他認為,要提升教學質量,必須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教師要認同學校的教學方案和管理模式,學校同樣也要對教師的教學認可。實現雙方的相互認同,成為保證教學良性發展的關鍵。民辦學校的生源質量不如公辦學校,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除了嚴格把關入學標準外,讓基礎較弱的學生參加同樣標準的高考競爭,就必須通過推進教學進度、加大課時量、增加考試來刺激學生學習。這無疑加大了學校的投入。老師們非常負責任,為了達到教學標準不落后,她們經常利用午休時間給孩子們加課。學校也盡量提供更多藝術實踐的可能,開展多種多樣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習,促進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就雜技專業來說,現在已經實現與院團對接,按照進團標準量身定做,免除了進團后的適應性訓練。進團后經過簡單排練便可形成節目,對學生來說能夠學以致用,對院團來說可以節約成本。現在院團改制走市場化道路,學校也必須順應市場規則進行教學思路的調整。比如,以前雜技行當都是一個師傅帶徒弟,師傅將身上的本領都傳授給徒弟。但師傅不是萬能的,他的身上有長項,也一定有不足。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將課程調整為按老師的能力所長教學,換句話說,一個孩子由多個老師共同來教,他們學到的就是所有教師擅長的科目。這是重大的教學調整,使雜技教學更加學院化,區別于過去的藝人傳幫帶和門派教學。他們的雜技教學不僅注重力與技,更注重藝,這也是院團所求。所以學校秉承著雜技借鑒舞蹈、藝術體操的教學模式,同時重視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讓雜技表演融入舞蹈之美,又在音樂的節奏與韻味中進行。學校從培養之初就面向市場,每年都會推薦學生去院團實習,曾組織學生到日本、韓國、俄羅斯、馬爾代夫、法國進行對外交流演出。
舞蹈教研室主任李紅在學校工作了十幾年,她對學校最大的專業——舞蹈教學有著自己的看法。舞蹈專業共開設13門專業課,教學與展演都體現著與時俱進。學校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實行集體看課,所有老師的教學成果一目了然,從不因為顧及老師的面子而回避問題。實行當場點評,當場談問題,取長補短的教研方法。老師的付出非常多,學校98%的學生會參加高考,所以老師格外關注各大院校的升學信息,近幾年的升學率也是連年攀升,用考試的成績打出了學校的名牌。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根據高校招生發展確定課程思路,專業課教學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學校關心每一個孩子,這些孩子的自身條件不均等,所以在教學上也要做出調整,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如果單單培養中間幾個“把桿”的孩子,那么就會造成嚴重的差距。經過多年的摸索,舞蹈專業也開發出一些獨特的教學法,比如,原來毯子功老師大多來自京劇專業,但經過實踐檢驗,京劇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缺乏爆發力。李老師很擔心,現在的學生學到的都不是很地道的民族民間舞了,因為老師在一代代的傳授中會逐漸遺失風格和神韻,尤其是非當地培養出來的舞蹈老師。正在喪失舞蹈靈魂給舞蹈教學敲響了警鐘。老師們又開動起腦筋,比如開設民族民間舞的單元課,請擅長不同民族風格的老師來教,學生就能學到比較地道的風格了。她認為,大學階段千萬不要重復中專的課程,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提升,增加舞蹈的表現力。學校努力提高舞蹈教學水平,為舞蹈專業的學生開設了音樂課、表演課、舞蹈理論與常識、芭蕾舞劇欣賞等課程。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舞蹈老師與鋼琴伴奏老師的關系,以及時下各自存在的軟肋。必須轉變舞蹈教師的觀念,強調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而不是把音樂當做數拍子的節拍機。舞蹈是肢體語言藝術,音樂是肢體的動力,舞蹈演員只有把內心情感寄托于音樂,又融化為形體動作,才有靈動的舞蹈感覺。所以,必須加強學生的音樂教育,提高教師對音樂的重視程度;鋼琴伴奏老師要正確理解自己的作用,舞蹈教學中的鋼琴伴奏是對舞蹈學生進行音樂感知和熏陶的傳授者,是音樂與舞蹈血肉相融的示范者。因此,鋼琴伴奏老師必須提高舞蹈的認知感受水平,使鋼琴伴奏融入舞蹈教學,激發舞蹈教學。民族藝校非常重視對鋼琴伴奏老師的考核,比如,在考核中除了考鋼琴演奏的專業技術曲目外,還要有根據簡單樂譜即興演奏、為學生舞蹈即興伴奏、考鋼琴伴奏教師的舞蹈常識。這其實是很多專業院校難以做到的,尤其是最后一項,經常被忽視。對于伴奏教師來說,了解舞蹈是必須的。因為音樂是舞蹈之根,鋼琴伴奏必須要彈出舞蹈的性質。總而言之,舞蹈教師要重視音樂,鋼琴伴奏老師要使伴奏融入舞蹈,讓學生將鋼琴伴奏帶來的感受融化入形體,強化舞蹈對音樂的表現力。
教學副校長兼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向偉認為,學生熱愛學校與學校對他們的付出息息相關。學校的教育嚴慈結合,“愛”字貫穿始終。每個月,學校會統一給這個月過生日的同學開生日會,教學生給家長寫信、回家給家長做一頓飯;經常組織學生參加露營等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文化課的教學分為高二以下和高三兩個部分。每年的三月份專業考試過后,高三文化課進入備考的沖刺階段,學生被集體拉到基地統一授課,學校嚴禁老師在外面開班給學生補課,老師的教學精力必須完全投入學校的教學。在該階段的教學中,文化課教師會教授學生答題的技巧、對試卷進行分析,告訴學生應該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去應答不同科目的卷子。在這三個月的集訓中,學生能提高150分至180分左右。每年的專業課成績下來后,學校還會將進入重點的學生單獨劃出,調整文化課的教學計劃。所以,在藝術類文化課考試分數線連年上漲的趨勢下,學校的學生沒有因為文化課分數而被拉下來的,文化課平均分數超過分數線30分。學校賞罰分明,對該科考試成績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
校長吳文鵬認為,校長必須職業化,他不一定很懂專業,但必須懂得管理。吳校長原來是搞體育出身,經過17年的辦學,他對學校的每個專業都有了宏觀的認識和把握。他說,民辦學校必須脫離家族化管理,一視同仁,實現民主、公開、公正、透明的管理,吳校長一直堅持“學校是非營利機構,盈利部分不得參與分配”的原則,將辦學的收入不斷投入到再辦學之中,所以形成了如今的良性循環、蓬勃發展的態勢。
采訪結束后,我感慨良多,其實參與交流的教師不僅僅是以上幾位,從言談中流露出大家對學校真誠的熱愛。老師們一致反映,吳校長思維超前、辦學認真、處事公允,所以大家認可學校,也愿意在這里一直干下去。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當做一份事業來做,領導有正確的引導和決策力,學校就必定有前途。
通過對比多所民辦學校的興衰歷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差異,筆者認為,沈陽民族藝術學校之所以成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意識”:
一、憂患意識。公辦學校在生存問題上沒有什么危機意識,學校牌子亮、辦學經費國家給、教職員工有國家事業編制,招生時學生成群結隊找上門來;而對于民辦學校來說,這些辦學的必要條件卻必須自己苦思冥想、奮力拼搏才能獲得。哪一點不達標、不到位就會危及學校的生存。民辦學校特別是在初創階段,生命很脆弱,校內外問題成堆,稍有不慎、處理不當就會引發動蕩。而正是在處理各種矛盾的過程中,養成一種憂患意識,自覺地、泰然地面對各種危機和挑戰,穩妥地、正確地處理矛盾、解決問題,使學校漸漸強壯起來。
二、人才意識。人才是辦好民辦學校的關鍵,是民辦學校的信譽和標志。民族藝校設有專家委員會,其成員有著名詞作家魏寶貴、著名音樂理論家王靄林教授、著名舞蹈家張立華教授、著名舞蹈編導張護立、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張德珍(以上專家均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沈陽市委市政府專家咨詢委員劉工力教授等各領域的專家。學校實行專家辦學,專家委員會對學校朝著正確辦學方向、沿著正確辦學道路起著引導和監督保護的作用。學校教職員工的職稱評定、工資漲落均需專家簽字拍板。學校本著從事業出發、公平用人的原則對凡是有水平、有能力、愿意到學校工作的人都歡迎,并盡可能挖掘、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學校實行靈活的“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度,依教職員工在各自崗位上的貢獻大小決定工資高低漲落。對那些貢獻大的教職員工理所當然給予豐厚的報酬。這種公平合理的用人原則和工資制度,極大地激發了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三、質量意識。質量是辦學的根本,民辦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沒有別的依靠,唯一的依靠就是教學質量這個根本。首先,校長吳文鵬不是把辦學當成賺錢的手段,而是把辦學當成一份嚴肅的社會責任。所以,一方面他把辦學收入不斷投入到再辦學之中,另一方面發揮專家委員會的作用,積極領導、熱情鼓勵、不斷督促教學質量的提高,各專業教研室主任則具體指導、以身示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通過教研活動激發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對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業績給予獎勵和表彰,形成了提高教學質量一環扣一環的鏈條。他們不為暫時的利益所誘惑,不搞花架子、假繁榮,而是踏踏實實地、一點一滴地、一步一步地把教學質量逐漸提高起來。老天不負有心人,每年平均98%的升學就業率對它的教學質量打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最高分。它也為此贏得了社會的充分信任,扎下了生存發展的生命之源。
四、創新意識。創新是民辦學校生存發展的動力,民族藝校從不斷創新中獲得蓬勃發展的生機。民辦藝術學校的辦學、各個藝術專業的教學可以說是既無資本又無包袱。由于自身生命的脆弱決定了它不斷追求創新才能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只能死。所以,凡是積極的、進步的它就學習,凡是新穎、時尚的它就追求,凡是對孩子“成人”“成功”“成才”有益的東西它都想盡辦法拿回來,為我所用。從“3M”科學管理模式到多個雜技老師把各自技藝所長教給一群學生、多個舞蹈老師把各自舞種所長教給同一群學生,到讓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國內外藝術實踐活動。所有這些,都使孩子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學校也越辦越活、越辦越火、越辦越靚。


在市場化的今天,能以辦學不為營利的人不多,也正是這為數不多的人才成就了有益的事業。只有將辦學質量當成第一要務的智者才能笑傲江湖。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咬定青山勇攀登,將事業視為一種使命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解開了民辦的沈陽民族藝術學校的生存發展之謎,它將會給民辦教育以有益的警示和啟示,那么,特別是如溫室中鮮花般的公辦藝術教育能否從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經驗、使自己的花朵綻放得更加鮮艷璀璨呢?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