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 英
澳大利亞弦樂四重奏2014年中國巡回演出(沈陽)
文/樸 英





由沈陽音樂學院管弦系、作曲系聯合主辦的澳大利亞弦樂四重奏2014年中國巡回演出(沈陽),于9月18日在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成功舉辦。此次聯袂演出的4位音樂家分別是:第一小提琴:克里斯蒂安·溫瑟(Kristian Winther);第二小提琴:羅安娜·塔克(Loana Tache);中提琴: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以及大提琴:莎倫·德雷帕(Sharon Kiana Draper)。四重奏的每個成員都曾斬獲各自領域的國際比賽獎項,同時又擔任(過)諸如波士頓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首席、副首席等職,他們除獨立組建四重奏樂團外,還受聘于阿德萊德音樂學院,為其駐院四重奏樂團。正如那些卓越的履歷,4位演奏家的演出更是精彩絕倫,在他們所用的世界上唯一整套瓜達尼尼提琴的陪襯下,成功地詮釋了4首地域、時代、風格各異的作品。
音樂會第一首作品是由彼得·斯科瑟普(Peter Sculthorpe)創作的《鸛之夢》第11號(Jabiru Dreaming No.11)。彼得·斯科瑟普是一位地道的澳州作曲家,他的音樂多在扎實的西方音樂創作技術基礎上加入很多澳洲本土音樂的素材。這首作品由兩個樂章構成,可以聽到作曲家用調性音樂描繪出“鸛主題”的同時,運用了大量的弓桿敲擊、泛音滑奏等演奏技法以模仿自然界中昆蟲、走獸、鳥兒的音響,為美妙的旋律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第二首是海頓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快速掠過的句子、外音的解決、張弛的控制、長音的處理,古典時期的作品無不考驗演奏者的基本功。不過他們將每個細節都演繹得絲絲入扣,仿佛每個音都富有了生命力。著名澳大利亞作曲家史蒂芬韋廷頓先生此次也隨團赴華演出、講學。音樂會第三首作品正是他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車》(String Quartet No.1 Windmill) 。這首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自然泛音、人工泛音(五度、四度、三度)與實音集合,描繪了澳洲中部戈壁灘之上的唯一生命之源——風車,這些風車是用于汲取地下水的。風車恒定不動,隨著風力增強或衰減,轉速也隨之改變。風吟誦著它,也訴說了生活在它腳下的一代代本土部族,這其中應該包含了一種含蓄的情感,其中細致的變化需要安靜地去聆聽。正如作者韋廷頓先生講座中對自己作品的講解,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了作曲家的創意所在。最后一首是巴托克的《第五弦樂四重奏》,此作品包含5個性格鮮明的段落:快板、很慢的柔版、活躍的諧謔曲、行板、活躍的快板。時長約30分鐘的作品,5個段落之間仿佛氣息相連,相得益彰。最后,全場聽眾熱烈的掌聲再次請出4位演奏家,并返場演奏了中國名曲《梁祝》。
如果說音樂就是一種“力量”,那么澳大利亞弦樂四重奏的“力量”給人留下的印象定是卓越的演奏技巧、細膩的音樂處理和對新作獨到的詮釋,也正是這些征服了在座所有聽眾。這種力量也激勵著這些演奏家們尋找更多有趣的本土新作,以拓寬自己的演奏領域,并推動弦樂四重奏這種傳統室內樂演奏形式的發展。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