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靄林 張 晨
躍上蔥蘢四百旋
——記沈陽市民辦教育專家吳文鵬
文/王靄林 張 晨
在沈陽市北部經濟開發區,有一所全國重點中等職業藝術學校——沈陽民族藝術學校。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塊生機盎然、銳意改革的熱土上,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在2008年北京第二十八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這所學校的35名舞蹈專業學生,代表省市,不,代表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優美婀娜的舞姿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在2011年全國民辦教育創新高峰論壇上,這所學校的校長向來自各地的民辦學校校長介紹了管理研究成果,并被評為全國民辦教育最具創新力校長。他,就是沈陽市教育專家吳文鵬。
如何管理學校?如何實現“一切為了孩子”的辦學宗旨?如何建立學校現代管理制度?如何解放校長于繁雜的事務堆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職業教育校長?這是吳文鵬校長辦學遇到的種種困惑。用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喻,應是同感、同理。吳校長總結了工作中的“四不清”、“四同樣”、“四不能”、“四沒有”。
第一是“四不清”:一不清,即部門職能不清。學校內部機構之間職能交叉、混淆、管理干部對本部門職能的認識不清。二不清,即崗位職責不清。學校各崗位的職責區別不清,重點表現在各級管理層面。三不清,即崗位分工不清。副職之間、干事之間、員工之間有遺漏、有交叉、有重復。四不清,即工作配合不清。許多工作都不是一個崗位獨立完成的。配合的責任時隱時現,似有似無,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成為學校管理的半盲區。
第二是“四同樣”:一同樣,即同樣部門的管理內容、方式因領導者變化而變化。二同樣,即同樣的崗位,工作標準因人而異。三同樣,即同樣的工作反復研究。四同樣,即同樣的失誤反復出現。
第三是“四不能”:一不能,即經驗不能很好的總結。二不能,即失誤不能及時糾正。三不能,即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四不能,即質量不能持續提高。
第四是“四沒有”:一沒有,即工作沒有依據。二沒有,即操作沒有流程。三沒有,即考核沒有標準。四沒有,即過程沒有記載。
智者千慮必成慧。在吳文鵬校長輾轉糾結的時刻,一縷明媚的陽光射入了辦公室。他慢慢起身,推開窗戶,吸吮著新鮮的空氣,豁然開朗,開始了新的籌劃。他要站在比自己更高的角度審視自己,他要站在比學校更客觀的角度攻堅克難,改變自己。
吳文鵬校長先后到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中國最高學府學習取經。可是,覺得人家好是好,自己卻不適用。于是他又把目光轉向了風靡中國企業的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請教授給學校管理干部輔導培訓,試圖找到管理學校的科學答案。可在太多方面還是無法指導學校具體管理。思來想去他發現了一個人們熟視無睹的模糊現象,即理論家們研究的理論無疑是正確的,多半解決的是理念認識問題,指導具體實踐是間接的,因為他們不可能天天在基層,直接面對每一項事務。
于是,一個新的認識油然而生,即理論指導實踐應有科學的技術支撐。例如,駕駛汽車,僅有駕駛說明書是不夠的(理論),還要學習駕駛技術,只有掌握了駕駛技術,才能開好汽車。
吳文鵬校長懷著滿腔的興奮,撒下人馬,網上查、書店找,希望買到一本這樣的書,但是,哪兒也沒有。怎么辦?開弓沒有回頭箭,強烈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感驅使他決定利用民辦學校靈活的辦學機制自己組織研究。他戲稱“我們是廚師,開始研究兵法了!”


他把管理部拓展為專職研究人員12名、兼職研究人員40余名的“教育管理技術研究所”。其主要研究人員一律高規格配置,全部來自一輩子從事教育的學校校長和相關專家。每年投入科研經費達60萬元以上。
他充分認識到,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完成學校現代管理制度建設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干部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民辦教育應充分發揮體制、機制靈活的優勢,化機遇和挑戰為動力,探索創新、自我完善、不辱使命。唐代詩人賈島在《劍客》中說“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在吳文鵬校長的帶領下,他的團隊走上了科研興校的十年漫漫之路。
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學校現代管理制度,更加堅定了吳文鵬校長的探索決心,更加證明他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真可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他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集中、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2003年以前,研究的是學校單項工作制度,特點是零散、不規范。學校管理基本是“人治”階段。屬于情感型、經驗型,隨意性的管理。
2004年開始,形成了學校“制度匯編”。2006年編輯了“學校質量手冊”、“學校管理手冊”,具備了管理制度體系雛形。學校管理基本是“人治”加“法治”,以人治為主。這是以經驗為主、以制度為輔的管理。
2008年,形成“學校管理手冊”一本、“部門執行手冊”16本、“崗位操作手冊”16本,約200萬字,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形成。學校管理基本是“法治”加“人治”,以法治為主。這是以制度為主,以經驗為輔的管理。
2009年至今,學校管理制度體系每年修改完善、推陳出新、更換版本,持續提高。學校管理進入了科學化、系統化、人性化的法治階段。學校包括校長在內的,所有人的職務行為都置于制度的管控之下,這是制度大于權力的管理。
2011年至2012年,他編著出版了《3M管理模式》《事業單位3M管理模式》《學校3M管理模式》三本專著。
2013年,他們自主研發的“3M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軟件”開始試運行,標志著學校管理進入了低碳化、集約化、高效率的新階段。吳文鵬校長的研究被列為“2009年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科研課題”,現已結題。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是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3M管理模式”。
“3M管理模式”是學校內部管理技術和方式的總稱,是學校的內部管理工具。它的表現形式由模塊、模板、模型構成。“M”為“模”漢語拼音聲母和英語的單詞字頭,M1為模塊,M2為模板,M3為模型,故稱3M。
模塊:是3M管理模式的主體部分和基本架構。具有決定意義和支撐作用。模塊由決策模塊、執行模塊、監察模塊三個模塊構成。
模板:是3M管理模式的主要部分和主體架構。具有指導作用和說明意義。由體制模板、文化模板、戰略模板、機制模板、機構模板、崗位模板、工作模板、日程模板、制度模板、資源模板等十個管理模板構成。
模型:是3M管理模式中的基本部分和具體架構。由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和相應的工作依據構成。模型可以完成工作的相對固化和傳承。
“3M”的表現內容由劃分技術、設計技術、制作技術、應用技術和評價技術構成。即全面劃分管理內涵、整體設計管理要素、系統制作管理文件、規范應用管理工具、客觀評價管理實踐。
劃分技術是對學校功能、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依據及工作安排的劃分;設計技術是依據國情、域情、校情,按對模塊、模板、模型的劃分內容進行填充、細化、實操性內容的設計;制作技術是依據設計的結果,形成學校管理工具的制作;應用技術是依據管理工具實施管理的規范方式;評價技術是對學校管理水平、工作效果的自我評價。
應用3M管理模式,使學校工作運行井然有序。工作啟動,以文件為依據;工作執行,以文件為程序;工作檢查,以文件為標準;工作結果,以文件為評價。工作的溝通往往見字不見人。他們已經開始了電腦無紙化辦公。
為了把綜合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吳文鵬校長以“3M管理模式”為工具,從德、智、體三個方面,進行了較詳細的內容劃分和規格培養標準劃分:
德育。劃分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傳統美德教育、感恩教育、環保教育、成功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愛美情操教育、禮儀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13個學科和8個學段的104個標準。
智育。劃分了書法、普通話、演講、平面設計、化妝、二胡、通俗歌曲、竹笛、吉他、曲藝、英語劇、合唱指揮、樂隊指揮、模特、主持、雜技欣賞、音樂欣賞等17個學科和兩個等級的34個標準。

體育。劃分了常見病預防、損傷預防、毽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繩、滑雪、真人CS、體育欣賞等10個學科和兩個等級的20個標準。
實施的內容看得見、摸得著,實施的形式靈活多樣,實施的過程學生喜聞樂見,實施的結果落地有聲。如生活技能課,要求學生會做四菜一湯,回家給家長展示。學校的信息反饋是學生興趣盎然,家長笑容滿面。教學的直接目標和延伸目標都得到了比較圓滿的體現。
如今,吳文鵬校長的辦公室整天靜悄悄,一改從前的你請示,他匯報,二堂等候,川流不息,到頭來,還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無序局面。他把學校所有工作劃分了1554項(相對固定,每學年度調整),從開學的計劃、過程的實施、學年度的總結等,都有明確的具體依據。學校的所有崗位行為,都有明確具體規范。學校的所有工作結果,都有明確的具體標準。學校的常規工作一般不請示、不研究,只匯報和統計。校長辦公會逐漸遞減,由每周數次,每周一次、雙周一次、到現在的每月一次。開會的內容由研究具體事項治表,到研究具體規定治根。用吳文鵬校長的話講:“我們現在開會是解決明天的事。”
現在學校內部管理的態勢是按手冊找崗位、按崗位找工作、按工作找規定、按規定找程序、按程序找標準、按標準去操作、按操作去評估、按評估定質量、按質量選優劣、按優劣論獎罰的法治化局面。
辦學15年來,沈陽民族藝術學校已發展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中等專業藝術學校。為高等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畢業生升學率連年保持98%以上,就業率達100%。為傳承和交流民族藝術文化做出了貢獻。
2008年,學生參加國家文化部組織的赴馬來西亞文化交流演出、赴俄羅斯伊爾庫茨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赴日本富山縣參加首屆世界少年兒童舞臺藝術節演出。
2009年,在全國文化藝術院校第九屆“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獲得中國民族民間舞B級少年甲組(女子)三等獎、園丁獎、優秀表演獎、優秀劇目獎。赴摩納哥參加國際演劇節比賽演出、赴比利時參加文化盛典演劇節。
2010年,學生赴法國、毛里求斯、留尼望文化交流演出,赴日本富山縣參加第33屆世界兒童藝術節文化交流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廣州亞(殘)運會開、閉幕式演出。
學校的變化與發展,得到了國家、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先后榮獲“沈陽市校風、校紀、校容、校貌先進學校”、“沈陽市中等職業教育骨干專業學校”、“沈陽市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沈陽市民辦星級學校”、 “沈陽市民辦教育優秀學校”、“遼寧省最佳形象學校”、“遼寧省民辦教育先進單位”、 “遼寧省十大最受歡迎民辦學校”、“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遼寧省示范中等職業學校”、遼寧省“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 “遼寧省民辦教育優秀學校”、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藝術教學實驗學校”、 “國家二級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全國民辦學校先進單位”、“全國重點中等藝術職業學校”。
吳文鵬校長也先后被評為“沈陽市民辦教育優秀校長”、“遼寧省民辦教育專家”、“沈陽市教育專家”、沈陽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相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乘車登廬山。他老人家一共帶了四盒火柴,每盒一百根。車輛顛簸,每過一個彎,毛主席扔一根火柴棍,最后全扔光了。終于登上了山頂,將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后,便有了“躍上蔥蘢四百旋”的詩句,寓意艱苦奮斗,美好成果來之不易。聯想到吳文鵬校長的經歷,何嘗不是在登廬山呢?
17年來,吳文鵬校長經過努力探索,實現了管理觀念的轉變,真正把科研興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了實處,實現了工作有依據、過程有證據、評價有數據。形成了優點能固化、質量能優化、經驗能傳承的傳統。以前校長是集“制片人、編劇、導演、演員”于一身,工作事必躬親,沒完沒了。現在,校長只當“制片人”,做校長該做的事,實現了管理身份的轉變。
談起體會,吳文鵬校長只是謙虛地說:“我不過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可實際上,在十幾年的不懈努力、艱苦探索中,他以戰略家的寬闊視野、教育家的嚴謹理念、企業家的實用精神,實現了由辦學校到辦教育,由職務校長到職業校長的華麗轉身!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