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瑾
回顧2013國際樂壇“九星圖”
★文/李 瑾
2013年的國際樂壇可以說是風光熱鬧的一年。幾大名家聚集一堂,慶祝百年誕辰,雖說不上是百年一遇,也的確少見。著名音樂節上的談資和新聞,讓愛樂者們感覺今年的音樂生活是如此豐富多彩。
本屆國際樂壇盤點,除了重大事件排行之外,我們特別為您選出了事件背后的9大明星。數數看,他們是不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呢?
2013年,西方音樂史三位巨人扎堆兒慶生:歌劇雙雄——威爾第和瓦格納,一同迎來200周歲的紀念,今年也是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誕辰100年。歐美歌劇院大都以明星陣容和經典代表作來為巨人賀壽,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和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在本歌劇季中,也以一線明星的豪華配置和威爾第、瓦格納最經典的歌劇作品宣稱自己的獨霸地位:維也納歌劇院以多明戈領銜的4部威爾第歌劇和4部瓦格納歌劇,讓歌劇雙雄來了個平分秋色。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讓指揮大師巴倫博伊姆掛帥,以7部威爾第的歌劇和6部瓦格納的歌劇,跟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叫板。在英國本土,本杰明·布里頓的100周年誕辰展開得轟轟烈烈。
然而,在全球為上述三位作曲大師送上的慶生大禮中,唯有第16屆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繞過了老套的紀念演出形式,以獨特的劇目,讓自己成為國際活動的大贏家:且不說全本推出的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北京國際音樂節在開幕式音樂會中推出了中國首演的兩部本杰明·布里頓最重要的代表作歌劇《彼得·格萊姆斯》和合唱與管弦樂作品《戰爭安魂曲》,這已經在向業界證明,遠在東方的中國北京,不僅能緊跟國際局勢,還能走在最先。

2013年5月29日,《春之祭》迎來百歲誕辰。整個5月,歐美表演院團和藝術家紛紛在百年之際,借《春之祭》所得靈感,刷新藝術創作的奇思妙想。2013年4月底,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率先帶領德國慕尼黑愛樂樂團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春之祭》。5月9日,克勞迪奧·阿巴多攜手祖賓·梅塔在米蘭克努托內劇院以三場精彩的演出,奏響意大利《春之祭》節慶音樂會的序幕。此后,歐美各大交響樂團的《春之祭》百年慶典活動從5月的英國BBC愛樂一直延續到美國的羅切斯特交響樂團、科羅拉多交響樂團、好萊塢碗型劇場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
在中國的北京,一場來自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主題藝術節——“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捷杰耶夫率領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圣彼得堡、巴黎、薩爾斯堡、鹿特丹等城市陸續上演“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此次登陸國家大劇院的“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陣容堪稱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歷次訪華的最高配置。從去年12月3日“向斯特拉文斯基致敬”藝術展到7、8兩日密集的三場音樂會,讓北京音樂界籠罩在濃烈的“俄羅斯伏特加酒”香中,形成了從業界到媒體的整體“狂歡”。

提起美國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人們即刻會聯想到執棒25年的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和詹姆斯·列文。然而,自2011年5月14日列文因為背部脊椎病和帕金森癥而被迫“歇業”兩年來,他所執棒的兩家“大腕兒”樂團——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都處于“無總監”的真空狀態。兩年時間內,列文一直占用總監席位卻未能履行總監的職責,這讓業界為波士頓的未來憂心忡忡。5月16日,對于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而言稱得上是歷史性的一天。現年34歲的拉脫維亞青年指揮家安德里斯·尼爾森從指揮大師詹姆斯·列文手中接過了指揮棒。他的接棒,不僅結束了波士頓交響樂團兩年總監真空的歷史,也刷新了該團100多年來最為年輕音樂總監的紀錄。美國業界和評論界,相當期待這位登上波士頓音樂總監的“舵主席位”的新主能接過大師們的接力棒,刷新和續寫前任大師們創下的傳奇。
2013年5月19日,經過兩年的手術和物理治療,指揮大師詹姆斯·列文兌現了大都會的承諾:坐在特制電動輪椅和指揮臺上的列文,率領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現身卡內基音樂廳,并精彩地指揮了演出。列文的因病“歇業”讓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波士頓交響樂團真空了整整兩年,盡管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如今已經名花有主,但人們始終對大都會歌劇院為列文保留座席卻始終“空置”指揮臺的行為心存擔憂。9月24日,列文又拿起了指揮棒,在卡內基率領大都會管弦樂團精彩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劇《女人心》。12月16日,列文再次如約而至,在卡內基音樂廳精彩演繹了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他的聲樂套曲。今年1月,列文還將率領大都會歌劇院演繹朱迪·泰摩爾執導的英語版的莫扎特歌劇《魔笛》。
人們曾經的“列文是短暫重返還是永久回歸”的疑問,似乎在列文此番的連續現身中有了答案。
享譽全球的BBC逍遙音樂節(BBC PROMS)每年都匯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今年的逍遙音樂節,將57個不眠的夜晚的100多場演出,奉獻給了倫敦和全球觀眾。這個全球最大的夏季音樂節在走過了119個樂季之后,仍然以最低的票價,成為覆蓋全球的最大的音樂節。
這個相邀全球名團和明星的著名音樂節之所以如此吸引全球的目光,是因為僅用5-20英鎊(約50元-200元人民幣)的價錢就可以欣賞到從古典音樂會到瓦格納歌劇的音樂大餐,它也因此成為全球“音樂惠民”落實得最徹底的音樂節。

2013年英國逍遙音樂節,首度出現的一位女性指揮家——57歲的美國女指揮家馬琳·阿爾索普,引來業界熱議。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俄裔指揮大師瓦西里·彼得連科的一番“指揮界女不如男”說法,引發了西方指揮界的一場激烈論戰,更是將阿爾索普推上了風口浪尖。英國衛報樂評人伊凡·赫維特借批評彼得連科并撰文《是該將指揮棒交給女大師的時候了》,不但將“性別歧視”的問題擺在業界面前,更是捧紅了沒有較好容顏的“半老徐娘”阿爾索普。雖說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成見的社會,不可能因幾個冉冉升起的女性新星而發生根本的改變,但阿爾索普的指揮氣度和水準,絲毫不遜色于男性指揮家。這位美國巴爾的摩管弦樂團和圣保羅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家,第一次亮相逍遙音樂節,便成為了業界最為閃亮的女性。
《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簡稱“格羅夫”)一直是歷代音樂從業人員的最可靠的文獻參照。2013年年底,“格羅夫”迎來了其版本沿革的第八次“革新”。自1878年第一版四卷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問世至今,“格羅夫”走過了135年的歷程。
第八次革新的“格羅夫”,就是剛剛發行的2013年《格羅夫辭典美國音樂卷》第二版和即將于2014年出版的《格羅夫辭典樂器卷》第二版。擴充的內容不但拓寬了美國鄉村音樂的各個方面,還囊括了亞美、拉丁裔、亞裔、美國原住民、夏威夷音樂和音樂家等300多篇專題研究的成果。“格羅夫”每一次不斷進化,都加強了其權威性、專業性、包容性和拓展性。“格羅夫”增容的軌跡,也呈現出“歐洲中心論”是如何從“狹隘”逐漸走向寬容和民主的過程。
每年,全球最頂級的歌唱賽事——BBC卡迪夫國際歌唱家比賽都會誕生一位歌唱明星。2013年6月23日,31歲的美國女中音歌唱家杰米·巴頓以無可爭辯的絕對優勢,一舉拿下2013世界卡迪夫歌唱家比賽大獎和歌曲大獎亮相大獎。
巴頓歌劇表演經驗豐富,評論界認為,她之所以能夠拿到這個水晶杯,是因為她的演唱在技術上無一疏漏。巴頓不是在唱音符,在張開喉嚨的那一刻起,她的熱情、她的戲劇抒情以及她所有的表現都融化到了歌劇角色的每個細節之中。
卡迪夫比賽現場匯集了眾多歌劇院經理、歐美經紀公司的經紀人、聲樂界名流和評論家。不用說,巴頓的職業未來一定星途無量。
2013年12月2日是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的90年誕辰。著名搜索網站Google當日在其主頁上特別設置了一張卡拉斯的動漫logo,祭奠這位逝去的歌劇女王。
除了Google的這個醒目舉動之外,卡拉斯的90歲誕辰并未獲得更多公共機構的關注。唯有民間的眾多樂迷通過在Facebook上傳卡拉斯生前演出視頻和祝詞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已故歌劇女神的哀思和追憶。
相比威爾第、瓦格納和布里頓的百年紀念,卡拉斯90歲誕辰沒有轟轟烈烈的展覽和專題演出,這個偏冷的生日,讓不少歌迷感傷著于卡拉斯的人生悲劇,但是“為藝術,為愛情”的歌聲,永遠都留存在歌迷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