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楠
游走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音樂精靈”
★文/姜 楠
王斐南《我作品中的新性格主義及跨界元素》講座側記


2013年11月26日下午,旅美青年作曲家,跨界音樂人王斐南博士在沈陽音樂學院華彩廳舉辦了《我作品中的新性格主義及跨界元素》的學術講座。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藝術學院作曲專業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范哲明教授主持。雖然天氣嚴寒,但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師生們以極大的熱情來聆聽本場精彩的講座。
王斐南,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學士,師從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教授。獲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碩士及藝術家文憑,目前在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期間師從馬丁·布萊斯尼克、陳怡和周龍等作曲家。曾榮獲美國ASCAP青年作曲家大賽榮譽獎(管弦樂作品《午夜的紅旗袍》)、中國音樂金鐘獎銅獎(大提琴作品《女狙擊手日志》)、中國音樂作品政府文華獎(民樂室內樂《非不-“半邊悲懷”》)、中國新世紀藝術歌曲大賽佳作獎(《蘇醒》)、“帕拉天奴”作曲比賽三等獎(鋼琴作品《中國畫藝》)等。她的創作領域涉及傳統音樂、音樂劇、舞蹈劇、影視劇、民族音樂、爵士樂和實驗流行音樂等。她在美國組建了YXM雅樂爵士古典樂團,擔任作曲及主唱。她曾獲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銀獎、中央音樂學院歌手大賽“最佳女歌手”等。她的作品演出于維也納勛伯格藝術中心、柏林音樂廳、紐約林肯中心、耶魯大學音樂廳、瑞士蘇黎士藝術學院、北京音樂廳、上海音樂廳、中山音樂堂等。受委約的音樂節、藝術機構以及合作的樂團,包括歐洲青年音樂節、北京現代音樂節、北京室內樂音樂節、瑞士蘇黎世藝術學院巡回交流演出、德國柏林RIAS廣播愛樂樂團、奧地利新音樂樂團、丹麥皇家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廣東省歌舞劇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國防科工委藝術中心等。她于2011年發行個人專輯《雙魚獨角戲-王斐南作品選》,多部作品樂譜被維也納道布林格(Dob linger)出版公司簽約。
講座伊始,王斐南首先介紹了她的成長背景。她出生在一個音樂之家,正是在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對其在音樂態度、音樂審美、音樂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在美國耶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異國求學經歷,進一步開拓了她的視野。接著,王斐南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向在座的師生們介紹了新性格主義的內容和創作。她指出,“新性格”既包含了個性,又包含了時代感和突破的含義。新性格主義的內容包括時代語言、性格特質、個體表情、多重文化、感官相通和推翻重塑。她以自己的作品《女狙擊手日志》《Empyreal Oasis》《大氣層斑馬》《雙魚的獨角戲》等為例,對每部作品的風格、線條、和聲語匯、音樂元素、創作技法、美學意蘊等加以介紹,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將自己風格各異、色彩斑斕的作品介紹出來。結合自己的創演實踐經驗,談如何運用不同旋律和不同配器來表現不同色彩,如何運用樂器組合來表達內心情感,從音樂風格、音樂元素、音樂語言等諸多方面,介紹了自己的創作觀、藝術觀、美學觀、價值觀、人生觀。她將中國音樂文化和西方音樂文化置于整個大文化背景下進行比較,兼容并蓄,展現出極具個性的現代風格、創作活力與創作精神,既注重傳統又融合現代的多元藝術風格,傳統與現代的契合,注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注重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她強調,要充分運用周圍的資源,做自己想做的音樂,用音樂去表現不同情緒、不同性格,寫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在講座結束后,筆者對其進行了采訪。王斐南,這個祖籍杭州、長在北京的女孩,兼具了南北方女子的性格特征,動靜相宜,青春逼人。她,充滿了女性豐富的靈性和音樂想象力,細膩、有情趣、有美感,同時又很率真。雖然是第一次來東北,第一次來沈陽,第一次來沈陽音樂學院,但她已經感受到了沈音人那特有的熱情和輕松的氛圍,并給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談到對她成長最有影響的人時,她談到了她的父母親。她說,父母親在基因遺傳上給了她很多音樂的因子。父親雖然是搞音樂理論研究的,但是他的觀念并不保守,他鼓勵女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鼓勵女兒接受新事物,也給女兒提供了很多機會。母親除了給她優秀的音樂基因外,也給了她許多新奇的想法。她的老師葉小綱教授對她進入這個行當影響很大,要求她對待每一部作品要像對待孩子一樣,而不是當作作業,上一部作品缺失的東西要在下一部作品中補上,在創作中不斷完善和豐富。談到她在美國的導師,她說導師對她影響很大,導師喜歡個性、個人語言、風格性強的作品,師生互動自然,她欣賞斐南的作品,對斐南更多的是鼓勵和支持。周圍的朋友也給了斐南許多靈感,分享作品,談感受,激發創作靈感。斐南說她喜歡結交有才華的朋友,從他們身上汲取靈感。
當請斐南結合目前所了解的情況談一下國內外作曲教學的異同時,斐南談到國內作曲教學傳統方面的東西相對多一些,在技術方面的教育很深入、很成熟。但學院與學院之間也有差異,比如和聲教學中都用斯波索賓的教材,系統性強,但實用性相對欠缺,與創作聯系少一些。在美國,學校間差別也很大,他們把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糅成一門課,結合不同時期作品加以分析、教學與創作,與學生音樂生活息息相關。她強調在音樂實踐中個人語言的表達,強調個性化,作為藝術家審美培養、音樂生活培養很重要,而國內的教育在個人語言創造、學生審美等這些方面稍顯欠缺。
當談到多元化發展對其創作的影響時,斐南談到要保持勤于思考、勇于創造的狀態。她想嘗試走一條路線——音樂戲劇,以音樂為主體,用音樂表達戲劇的東西,但又不是傳統的百老匯音樂劇。她說她的唱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她在嘗試新音樂的人聲表演方式,把人聲當作樂隊的樂器,是一種自然的表達,演唱有益于內心聽覺感的培養。斐南認為創作是本能、自然的體現,不會刻意嘗試突出中國元素,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流淌出文化的東西。

在談到女性作曲家的創作視角時,王斐南認為在性別上,音樂創作男女之間生理障礙不大。但是作品中肯定會或多或少地蘊含著、滲透著女性主義的音樂語言和作品主題。像作品《女狙擊手日志》表達了作者想獨立、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情感。也有的作品很細膩、很詩意、很抒情。她說她本人性格中既有細膩的一面,也有剛強的一面,這些性格在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
邀請當下音樂界的80后年輕作曲家來我院講學,實屬第一次。打破了以往邀請國內音樂界具有極高學術聲望的音樂家和外國著名專家的慣例,選擇與學生年齡相仿、正在創作上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作曲家來講學交流,她的講座更受到了學生們的追捧。作為80后新生代現代派作曲家群里的佼佼者,王斐南以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視角帶來新的活力,給當代的創作及理論改革與發展帶來了一股清泉,拓寬了學生們的學習視野和學習思路,許多學生也把她當做學習的榜樣。學術的生命力就在于開拓、求真。在王斐南這個“音樂精靈”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對音樂的熱忱,對音樂的癡迷,對音樂的虔誠,對音樂的執著和對音樂毫無保留的摯愛。祝愿這個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孩兒在她的音樂之旅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