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石
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二)
鍵盤樂器的鼻祖
——管風琴(O rgan)
★文/金 石

在西方音樂的歷史上,管風琴是鍵盤樂器家族中歷史最悠久、構造最復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的樂器。
最古老的管風琴是出現在古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水力管風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古希臘樂器制作師克泰西比奧斯制造,人們通常稱之為“水琴”,如今已失傳。水力管風琴是利用水由高至低的流向所產生的水能作為驅動空氣流動的來源,其聲音嘹亮刺耳,可為古代羅馬人的戲劇表演和競技活動伴奏助興。
水力管風琴是管式風琴的前身,到公元前4世紀時,風箱的使用替代了水利機械,管風琴向著巨型模式發展。公元980年,僧侶沃爾斯坦關于管風琴演奏有這樣的記錄:這座管風琴建在英國溫切斯特,它有四百根管子,二十六個吹風機,要由七十個人同時操作,聽眾都用手捂住雙耳,站得遠遠的。人們在做禮拜時,這座管風琴就制造出令人生畏的宏大氣勢,以炫示神的無所不能和教會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另據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對于管風琴的記載:它是由音管、琴鍵、風袋和風箱等部位組成,演奏時先鼓動風袋將空氣引入風箱之中,隨后在風箱內注入水來加大空氣的壓力,按動不同的琴鍵打開對應的長短不同音管,風箱內的空氣進入音管使之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高。
到中世紀末期,受文藝復興美學思潮的影響,人們對音樂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管風琴嘹亮的聲音、龐大的體積已難以滿足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欲望。因此,樂器制作師們研制了一些可在家庭中使用的小型的、可以移動的管風琴,它能發出柔美、恬靜的聲音,音色和音量也相對統一,而大中型的固定式管風琴仍然廣泛應用于教堂。
在具有輝煌藝術文化成就的巴洛克時期,管風琴在制造工藝上實現了重大突破。這一時期的管風琴保持了早期管風琴輝煌嘹亮的音響特點,但聲音卻柔和了許多。隨著管風琴制作工藝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琴鍵、鍵盤以及音栓數目的增加使這種樂器能夠演奏出更為復雜的旋律,通過組合鍵盤還可以表現更加豐富的音色。它不僅可以演奏聲部眾多的復調音樂,也很善于獨奏單一聲部的音色,并且在低聲部已有兩層足鍵盤,高聲部有了五層手鍵盤,其音域范圍得到了充分擴大。
歐洲工業革命以前,管風琴和時鐘并列成為最復雜的機械裝置,是人類智慧的象征。然而,制作管風琴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制作一架管風琴至少需要一年,有時甚至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18世紀中葉以后,教會勢力衰退,音樂走向世俗化,主調音樂興起。隨著古鋼琴的普及推廣和近代鋼琴的崛起,管風琴在音樂史上的風光不再。直到19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重新發現和整理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管風琴音樂再次得以上演。20世紀20年代,在新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對管風琴的興趣從模擬性轉向了本源性,加之先進的電聲設備裝置,使現代管風琴可以奏出多種樂器的音色,甚至可以模仿人聲,現代人也可以在管風琴上盡情地演奏巴洛克時期音樂大師們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