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快樂成長學生沙子多年前見過一幅漫畫,模糊地記得:遠處的山高聳入云,近處的路徑崎嶇不平,一個人坐在路邊,行囊放在腳邊,右手拿著一只鞋在磕,他是在磕鞋中的泥沙。漫畫之下有一句話讓我至今仍記憶猶新: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學習是長途跋涉的過程,莘莘學子在這個跋涉過程中,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疑難乃至挫折,就像旅行者鞋里灌進沙子一樣,他們有時會自己求解或排除,但有時又會駐足不前,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伸出援手,幫他們倒出鞋中的沙子。
教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所謂傳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學生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些許坎坷,這時需要教師為其矯正或打開心結。我們常說品學兼優,教師對學生往往重視了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品德修煉,學生學習好,則一好百好,教師則時時處處對其高看一眼,偶犯錯誤甚至是大錯也忽略不計。而學習差的學生,則動輒得咎。有個小故事:學習好的與學習差的兩學生同時在課堂上睡覺,老師指點著學習好的學生對同學們說:“大家看看人家,學習多么刻苦,累得都睡著了。”轉身發現學習差的學生也在睡覺,便如是說:“上課竟呼呼大睡,朽木不可雕也?!边@種以學業成績取人的做法,是真正地貽害于學生的。而懷有這種見地的教師確實不在少數。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要以雕塑學生的靈魂為己任、為恒業。教育公正的含義,除了教育資源的公正之外,體現在教師身上,就是公正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偏袒學習好的學生,不歧視學習差的學生。不是有很多教師在很多時候就是帶著某種成見和偏見去對待所謂的“優生”和“后進生”嗎?這樣做的后果是,“優生”被寵壞了,“后進生”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乃至留下終生難以消除的陰影。教師應該做的是:用大愛去塑造學生的心靈,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不管教師印象中是咋樣的學生,都幫其倒出鞋中的沙子,讓每一位孩子得到關愛,把班級營建為學生心靈的家園,這個家園應該是溫馨的,它像一個百花園,允許每一個靈魂在這里棲息、翔游。
授業解惑,是為師的主業。學生在知識的掌握與探求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里需要教師的開發與點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完善學生的人格,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腦子充滿智慧,這才是最完美的教育。為師者,尤其是處在新舊教育體制交替期的教師,跳出應試教育的藩籬,不為功利所迷惑,不重擠壓分數而重智力開發,實屬難能可貴。通過千錘百煉,把他們培養成了解題技法高度熟練的高級技工,其結果,忽略了這些聰明學生的智力開發。使他們除了解題、考高分,其他方面便一無所長的“低能兒”。不管是“優生”還是“后進生”,他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自己的特長,后進生也有使其走向輝煌的優秀品質,照樣有其精彩的人生。教師就是要有教無類,根據不同智力條件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去開發他們的智力,挖掘他們的潛力。為所有的學生倒出鞋中的沙子,讓他們在探索知識的崎嶇山路上,輕裝向前,健步如飛,這才是學生歡迎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