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花
富有美感的情境具有強烈的感染性,不僅為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展示了最佳的顯效途徑,而且把兒童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在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課堂是美的,兒童的心也是美的,美與神奇的情境,啟迪了孩子潛在智慧。《黃果樹瀑布》情境情感《黃果樹瀑布》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構思巧妙、富有感情的游記性散文。作者通過游覽黃果樹瀑布,不僅寫出了瀑布的雄偉壯觀之美,更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美好畫卷,表現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對人性情的陶冶。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美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媒體,借助范文,與文章產生共鳴,盡可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去感知、體驗課文中的美——黃果樹瀑布的壯美、情致的美好,受到審美教育和道德明理。
一、情境性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致
新課伊始,緊扣文末兩個“沉醉”,創(chuàng)設徐霞客與游客飽覽黃果樹瀑布后沉醉的情境,啟發(fā)學生“連徐霞客這樣一位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名山大川的地理學家都陶醉了”,可見這黃果樹瀑布不同凡響!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興致,使他們急切地想了解這黃果樹瀑布的神奇與壯美。
2.借助媒體,品悟壯美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培養(yǎng)語感,進而理解課文。”遵循這樣的理念,教學中,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從讀中品味瀑布的特點,感受作者的用詞之精、之美。有些文句學生一下子難以想象畫面,便借助媒體開啟他們的想象之門。
(1)感悟聲響,領略氣勢
學生研讀想象的基礎上,播放瀑布漸近漸響的聲音,繼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紛紛各抒己見;當讓他們再用朗讀來表達感受時,無需多加指導,他們已能讀出瀑布漸近漸響,由輕柔到訇然作響的特點。
(2)感悟形態(tài),領略壯美
設計時,考慮到“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銀雨灑金街”等這幾個詞語難以在一些想象力較弱的學生腦海中產生具體的畫面,所以學習這一段時,一張水花飛濺、漫天飛舞的圖片、一幕幕瀑布飛瀉的錄象適時出現在課堂中,學生自然而然進入了圖片與錄象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讓學生感受到瀑布揮灑飄揚之美,朗讀也成為一種另有風味的美,教師在欣賞黃果樹壯美的同時,也在聆聽一支唱響在孩子心中的贊歌。
(3)研讀想象,體悟感受
在感悟黃果樹瀑布聲響、形態(tài)的特點之后,讓學生研讀抒發(fā)作者感受的句子,從作者的感受中尋求自己的感受。由于媒體中的圖片、畫面,已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所以,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陶冶了情操。
二、明理性
贊美瀑布,升華感受。此時,課堂將近尾聲,學生深深沉醉黃果樹瀑布的壯美中,當反復齊讀全文第一句作者對黃果樹瀑布的高度贊嘆:“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已達到了高潮。最后宋祖英的《瀑布》一曲,更升華了學生的感受。特別是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詞:“人有所短,水有所長,水也可以成為人的榜樣。”唱出了大自然對人的影響。伴著歌聲,讓學生齊讀這句話,潛移默化之中,學生也讀出了自己的志向。
三、結語
一切知識產生于情境,最終又運用到情境中,《黃果樹瀑布》一文的情境性與明理性教學相融,使課堂別有風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