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敏
美術教師要學會自我更新和轉變,要能夠在生活中接受新鮮事物,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并能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故事中觀察,在興趣中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美術教學故事互動興趣培養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與學生互動,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用故事的形式去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欲望的美術教學形式,能進一步堅固學生們的繪畫能力,加強對知識、技巧的掌握熟練程度,還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出色的教學,必定有精彩的開頭。尤其對于美術學科來說,學生對課本上五顏六色的圖和造型獨特的手工制作等都特別感興趣,每次當他們拿出美術課本,都會互相討論一番,爭執不停,這樣教室里全是他們的聲音,老師如何讓他們安靜下來,如何讓他們進入到這堂課中來呢?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及時進入角色,運用故事表演來吸引他們。孩子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幻想故事的情景甚至把自己融入到整個故事當中。這樣,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就會轉向老師,傾聽故事,老師在這種氛圍內,精簡故事,穿插新課的內容,這樣一堂課的開頭就開始了。如八年級的《墨與彩的韻味》可以講張大千的故事。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一種習慣,這樣學生的興趣就容易帶動。
興趣的培養、建立是任何教學的一個重點,是動力,是老師。老師們應根據學生們的喜好,想一些辦法把枯燥的教學內容轉換成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們踴躍發揮自己的想象,活躍課堂氣氛。美術的教學通常是師生的互動,整過課堂氣氛是活躍的,要是控制不好,紀律松散,無法教學,如何讓學生既能聽老師講課,又能保持紀律,這就要下一番功夫。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于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但是,故事的選擇和組織也要講究技巧。
首先,要從學生的水平能力出發,采用符合他們認知程度的語言來組織,故事的長短、情節的發展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安排。如對象是低年級的可以講一些他們喜歡的動物、卡通等類型的,教師便不應講太深的故事,而應以圖片和動作為主,故事也不宜過長,以免學生難以理解而對其喪失興趣。對于中學生來說,故事要有一些哲理性。教育意義深遠一些。
其次,要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講述。許多教學內容都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趣味教學,如教學《動物樂園》一課的時候,可以聯想《西游記》里一些人物形象,讓學生說出人物的特征,聯系生活中一結動物的特征,進行比較,找出動物的特征,解決塑造動物形象的難點,但語言重點要在特征上,教師要善于總結,因為學生能講出許多無關緊要的,不能過多地注重故事情節,以免顧此失彼。
第三,要循序漸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根據新課標精神,我在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和課外美術教學中對低段兒童(5~8歲)“畫故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實踐。“畫故事”的教學訓練就是通過教師設計可行的教學方案,讓孩子們在繪畫實踐中能夠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表現不同的故事情節或意境的方法。通過故事情節、歷史背景材料、不同學生的現象思維角度去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欲望。故事能適應包括從未接觸正規兒童繪畫訓練的大多數兒童進行趣味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老師講授完新的教學內容和一些技法后,接下來要讓學生進行動手創作,以往的美術課堂繪畫,以機械的臨摹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對知識的接觸,這就得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自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繪畫,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編故事進行創作。
例如,教師給出主題。所謂的“雙重創作”就是指由老師提供一個中心思想,讓學生們圍繞著這個主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創故事,然后把思想繪畫出來的學習方式。另外,這里所說的編故事并不是刻意的敘述文學,而是孩子們無意間發揮想象,或者曾經歷過的某些事情的影響下,潛意識的說出的某些話語。紛紛討論后,繪出各自想象的畫面。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繪畫,主要是因為通過讀孩子們的繪畫,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夢想。所以,我們要借助這中創作,給孩子們一個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機會。在繪畫過程中,孩子們邊思考邊畫,對自己覺得不太滿意的地方,認真琢磨之后再做修改。這種琢磨增加了孩子們的興趣,真正體現了創作的神秘性。
另外,還有教師講述故事、學生對最感興趣的故事情節或場景進行構思、學生采用不同的創作手段,進行構圖、學生進一步處理畫面,完成作品等。
相比一般的創作畫來說,故事創作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在訓練孩子們“畫故事”的時候,要在容易理解的故事情節開始引導。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更好、更容易地分析,逐漸提高繪畫意識及靈感。故事繪畫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是把自己帶到一個夢幻的圣地,使有趣的形象復活,使欣賞者乘著孩子們視覺形象的翅膀來到神奇的境地。
故事教學的目的就是提升孩子們的注意力以及創新能力。分析教學過程的開始和結束,不管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還是繪畫,主要方向都是引導兒童激發創造思維,培養他們在繪畫方面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情感等,加強審美觀念,最終提高創新水平。孩子們的作品反映了他們的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使故事變得更加生動,也喚起我們對曾經經歷過的美好童年的回憶。一個個故事的展開,使得孩子們的想象力翅膀得以張開,在廣闊的文化海洋上飛翔。讓孩子們通過教師的啟發去想象,從而進入幻想、游戲、愉悅的童話世界。
簡而言之,美術教師的角色要不斷更新、不斷轉變,在生活中接受新鮮事物,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故事中觀察,在興趣中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新編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小學美術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