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琴
在素質教育和英語教學改革中,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把“任務型”教學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新穎教學方法和全新課堂教學格局運用于英語課堂之中,已成為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就“任務型”教學在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和探討。“任務型”教學英語閱讀課主導地位主體地位英國著名教學法專家韋斯特(Michael West)認為:“教授英語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培養直接閱讀能力”。《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讀是一種最為便捷的語言信息輸入的方式,同時又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因此,對學生來說,提高閱讀水平、培養自學能力是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而對教師來說,如何成功有效地組織閱讀教學,更好、更快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卻又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所以,如何比較有效地運用“任務型”教學理念開展英語閱讀課教學,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此做幾點研究。
一、“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earning)也稱“任務型”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學習模式。“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對任務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也就是說,任務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因此,《新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運用“任務型”教學開展英語閱讀課教學
(一)留足思考時間,并貫徹到底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又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自由的空間,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否則,探究就是一句空話。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特別要讓學生有閱讀文本的時間,和文本對話的空間。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對文本深情并茂的講解,絕對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和文本之間的提問、回答,質疑、反駁,肯定、否定,贊許、批評等交流過程。教師精彩絕倫的“一言堂”,可能恰好是對學生與閱讀文本自由對話、自由探究、產生問題等過程的一種扼殺。
當然,在初始階段,由于學生不太適應這種新的嘗試,一堂課40分鐘可能只能解決一兩個小段落,甚至還有可能有一些浪費時間、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出現。此時,教師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課時緊張,自己課堂表現少了,學生浪費時間了等想法中斷此環節的設置,而重返“一言堂”教學。相反,一定要耐心地訓練下去,教師就會發現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學生就會越來越主動,達到真正充當學習的主人的效果。
(二)設置有效問題,并注重引導
教師應在上課前根據閱讀目標、閱讀內容、學生實際等,編制設計出一節有效的教案及學案。如在Book8Unit 1閱讀課CALIFORNIA一課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關于加州情況的小測試,以達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或檢測其閱讀前知識的積累情況。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可以讓學生盲目地去閱讀、也不可以聽一遍錄音來代替閱讀,或回答幾個無效的問題就是閱讀。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過程應分為三大部分:(1)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2)幫助學生閱讀后理解文章;(3)引導學生閱讀后運用。在CALIFORNIA一課中,教師可設置劃分段落及抓主旨大意的一些題目,形式可以多樣(如選擇、填空、連線、表達等),但要符合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在學習文本的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一些題目,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或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根據文本第一段,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任務:
Task 1: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 using proper words.
California is the third___________ (large) state in the USA bu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t has the _____________ (distinct) of being the most multicultural state in the USA, _____________( attrac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解析:此任務的設置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大意,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個縮小版語法填空的訓練,真正達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效果。
Task 2: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e customs and languages of the immigrants live on in their new 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任務的設置,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必要,但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忽視了這句話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很可能導致對整篇文章大意理解的偏差。只有學生對“這些移民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在他們的新家都得以延續。”這句話理解透徹了,方可理解為何文本占用了一頁多紙說了一大堆什么年代、什么人去了加州,而文章主旨不是講加州的歷史,而是講不同時代世界各地移民的遷入,使得加州成了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會群體。
再如,在“The Spanish”部分,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大事年表,幫助學生梳理一些重要事件,同時還可設計下列任務,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出現的具體細節,某個難以理解的句子結構或單詞或詞組。
Task:Tell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a.Spanish soldiers fought against native people mainly for their land.( )
b.The majority of the first Spanish to go to California were people who believed in God.( )
c.California used to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 ( )
d.The US took California away from Spain.( )
e.Spanish is still widely spoken in California. ( )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進行適當地引導。如果只是單純地對一下答案,而沒有對文本中出現的句子和任務中的句子進行對比和分析,就會犯無效學習的大忌。
(三)預留閱讀任務,并形成常規
《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口筆頭活動,圍繞課文的話題,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討論、發表不同見解(甚至是批判性的觀點)、摘記要點、歸納總結,等等。要通過閱讀引起學生興趣,使他們不滿足于教科書中的信息。如果能引起他們對書中的話題進一步探究的動機,如學過了有關旅游或抗擊自然災害的材料,他們從此對有關的各種英文資料都注意收集并閱讀,那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成功的!從此意義上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學完課文之后,往往回味悠長,興致不減,這又是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良好機會。教師要善于設計、引導學生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課堂之外,將思考引向更加深入、更加廣闊的空間。
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更培養了他們深入發現問題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如在教授CALIFORNIA一課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加州作為美國的一個州都有如此多元的文化,那么美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度呢?同學們對此反響強烈,各抒己見,這樣,使學生在合理范圍內充分展開創造想象,將思維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可見,只有教師認真引導,持之以恒地培養,才能促使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其獨立閱讀能力的形成和良好閱讀個性的發展。
三、結束語
“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師在“導”字上狠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舍棄那些無重點、無層次、無深度的串講串問,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心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并在學生學習、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實施適度地進行點撥與指導,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道義.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蔣永平.論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中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及師生互動的主線性[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04).
[3]劉煒.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途徑[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3).
[4]蘇子釗.英語任務型教學的五步設想——關于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文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