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昕明
應試教育下的數學教育,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缺乏人文關懷。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數學教育也應該樹立人文觀念,創設問題情境,融情感理念與知識學習中,營造“共享”氛圍,建構人文性的課堂關系,充分展示數學教學的人文關懷,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人文關懷創設情境共享課堂傳統的數學教育由于受應試觀念的影響,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缺乏社會理想的人文關懷。在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文化人才為目的的今天,轉變觀念,從各種途徑、以各種方式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對改變過去那種僅僅傳授知識的急功近利的狀況至關重要。
一、樹立由“輕人文”向“重人文”觀念的轉變
新國家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有這樣一段描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就是說,從人文角度看,數學教育留給學生的,除了知識的授受和智慧的開啟,還應包括身心的點化和人格的潤澤。這就啟示我們,人文內涵的彰顯,已經成為新課程理念支撐下數學課堂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
在應試教育大氛圍下,數學教育只關注數學知識、能力,重視智力、能力的培養,忽視個性、道德、責任感等的培養,甚至沒有人文知識的傳授與轉化,這是不完備的數學教育。走進我們的數學教學,依然能覺察到非人文教學現象的存在;分數至上的校園空間,讓學生的認知情趣和鮮活情感逐漸消亡;變相灌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創造潛力和探索激情退化停滯;單調反復的題海訓練,讓學生的潛在靈性和精神家園喪失殆盡,等等。從而使原本應折射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變成了壓抑人性的無形桎梏。
鑒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教學現狀,弘揚數學教學與學習的人文內涵,實現課堂生活的價值回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學教育不但要重視德育的功能,而且要發揮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使人文素質的培養滲透在數學教學的傳授過程中。作為數學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重對人文價值的追求,充分挖掘數學自身和數學教育過程中的人文價值,努力尋求數學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點,把數學當做一種知識、一種方法、一種自然觀、一種精神來教,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創設問題情境,融情感理念與知識學習中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拉進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融情感理念與知識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的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讓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的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同學們個個瞪大了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中。短短的40分鐘下來,幾乎每個孩子都明白了時與分的關系。無可否認,正是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充滿強烈的求知欲。
三、營造“共享”氛圍,建構人文性的課堂關系
站在人文性的立場上,“填鴨式”“誘導式”的教學方式很不科學。新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是“共享式”。人文理念下的“共享”過程,要求師生彼此敞開心靈,溝通接納,吸引包容、互動共享。在“共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擔著學生“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作用。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不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這樣的師生關系,正是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所積極倡導的理想境界——“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具體做法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數學教學要注重通過數學的實際應用,進行學習目的教育;通過數學的嚴格訓練,進行學習素質教育;結合數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優化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優化教學方法,就是要變注入式為啟發式,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探求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3.要突出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的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挖掘教材蘊含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愉快的探索啟發式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數學學科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4.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向前發展的時代,不僅要求每個公民具有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雙基訓練,而且要把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5.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促使認識內化,因此教學中要加強觀察、操作能力的培養。
6.指導學生學會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關鍵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數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是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況。事實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其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素質的培養。
作為一名教師,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是語文等文科教師的責任,也是其他課教師應盡的職責。數學學習的過程,本身應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開放、自主、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讓數學課堂活躍有趣,充分展示數學教學的人文關懷,從而構建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途徑,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