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蓀
歷史學科美育,就是通過歷史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教育學生怎樣感知、理解、鑒賞、評價、進行美的創造;樹立科學的歷史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歷史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個人夢想。歷史美育寓教于樂以情動情歷史學科美育,就是通過歷史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教育學生怎樣感知、理解、鑒賞、評價、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但縱觀當前歷史學科的美育尚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對歷史學科美育的重視不足、對美育和智育、德育在塑造人的靈魂上的區別與聯系認識比較模糊、美學理論的缺失或不系統,在具體實施中方法欠得當等諸多方面。筆者在2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歷史學科中美育的一些方法,現總結出來,和諸位同仁商榷。
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強調形象的生動性和感情的豐富性,以把學生置于審美主體的地位上,歷史教學中美育的言傳口授是審美化的:教學語言繪聲繪色、聲情并茂和多角色化,教師帶著切身感受作感性描摹等,能夠創造特定的教學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感性經驗以聯想想象活動。因此,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創設氛圍,啟發誘導
在歷史學科中創造美的氛圍不是抽象的,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創造美的氛圍第一要義。語言美是中介,教師要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要對教材透辟的理解,并做到“辭以情發”,而不故作姿態。教學中,教師或娓娓道來,或抑揚頓挫,都應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
由于學生是真正的審美主體,因而不能有任何支配式和強制性的手段,而應采取啟發性和誘導性的方法。教學中,教師應打破訓導與聽從、灌輸與接受的關系,要以對象美的表現吸引學生,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影響受教者的感覺和情緒,喚起受教者內在的審美需要,從而把受教者的心態轉化為自覺參與審美活動的積極心態。
二、披文入情,以情動情
歷史教學中,沒有形象和情感,就沒有審美教育。故教師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披文”,就是注重形象的再現,其目的是“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情感熏陶。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突出美育的形象性,讓學生形成審美知覺,獲得感官愉悅的美感,然后引導學生激發感情,進入意境,讓學生形成審美意象。值得強調的是,“披文入情”要選準切入口,即“文眼”,也就是文中的動情顯神之語,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力。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實際、生活知識,進行加工、重新整合,去豐富、體驗、補充文中的形象,這樣學生才能進入“無我之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并攜帶自己的感情來濡染打動學生,讓學生對教材有深入的情感體驗和共鳴,即以情動情。教師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還要注意因“才”施教,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情感的共性,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動情區,這樣學生方能以美感的充分實現帶來感情的凈化和升華。
三、寓教于樂,學習遷移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樂知”,方能達到美育塑造靈魂的目的。美育以組織和開展特定的審美活動為其基本過程,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和保持審美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取得美育的成效,教師就應避免理性化的說教和“填鴨式”的灌輸,而采取寓教于樂的施教方法,讓學生在“樂”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美的熏陶。幽默詼諧的語言、融入感情的表演、和諧融洽的互動等都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樂”。值得注意的是,無聊的俏皮話、隨意夸張的肢體語言、粗俗卑劣的野史段子等,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嘩眾取樂,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愉悅,因為美育中的寓教于樂之“樂”,不是外加的庸俗的東西。
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的“樂”貫穿始終,在審美之初,要盡可能地通過美的形象喚起學生對美的喜愛之情,并不時得到自由創造的快樂。
在歷史學科中實施美育要和其它學科聯系起來。歷史教師可以和同級部的美術、音樂等教師協作學習,讓歷史圖畫或歷史歌曲等藝術美育引起學生的直觀效應、讓優美的旋律引發學生情感的律動,從而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在類似的情境中產生類似的情感。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歷史學科的美育不和其它學科聯系起來,那么給予學生的美感過于單純,培養的審美素質必然脆弱。
四、三位一體,注重聯系
在歷史教學中,相信大多數教師都注重智力的開發,重視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重了德育的滲透,但卻不自覺地在歷史學科中忽視了美育,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歷史學科中美育和智育、德育在塑造人的靈魂上的區別與聯系,甚至有少數教師把美育和德育等同起來,混為一談。朱光潛先生認為“真關于知,善關于意,美關于情。”(《談美感教育》)由此可知,智育追求認知的真,偏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力的開發,作用于人的知,使之能辨真偽;德育追求倫理的善,側重思想道德原則對受教者的規范,作用于人的意,使之能趨善避惡;美育追求心靈的美,側重以審美活動陶冶人的感情,通過培養人的審美素質,達到心靈的完善與和諧。
美育可以彌補智育、德育之不足,從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美育給受教者以情緒的感染和情感的打動,能使其感情得到熏陶與升華。如果說智育和德育側重于培養人的社會意識,塑造社會人格的話,那么美育側重于發展人的個性,它彌補了智育和德育欠缺的一面,培養出既有自我個性又有社會共性的健全人格。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因此,我在教學中,針對有些學生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遭受挫折和失敗,內心產生了痛苦,并由此鐵刃鈍卷、一蹶不振,甚至癡迷上網,早戀斗毆、厭學逃學等現象,結合歷史教材進行美育,注重張揚他們的理想,為他們展現令人陶醉、迷戀和神往的審美佳境,讓他們內心感情上升到對美的向往,解決他們內心世界中感性與理性、個性與共性、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釋放他們精神內心壓力,經過我的努力,現在他們認識到了歷史美學的重要性,初步樹立個人夢與祖國夢的有機聯系,思想道德也上升到一個高的層面。
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故歷史教學中不能把美育游離于智育、德育之外。因此,我在歷史學科中實施美育,是以美啟真而開發智力;以美儲善而完善道德。注重它們三位一體,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當然,在歷史學科中實施美育,方法還有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方法靈活得當,堅持不懈,一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