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認知水平、心理發展、基礎知識、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教學目標,既能面向全體又能照顧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解決當前高中教育普遍性與個體差異的矛盾,分層次教學尤其顯得更為重要。分層次教學合理分組全面發展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關系的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結構的調配、教學評價檢測、作業練習設置、課內外輔導等方面實施分層次教學。
實施分層次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角色換位,使每個學生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以期先分層次達標,最后共同達標的目的。
一、面向全體學生,正確合理分組
對學生進行合理、正確的分組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先決條件。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依據每個學生的年齡特性、個性特點、心理發展、理解接受能力、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等認真分析,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考慮,把學生分成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其中,A組為優等生,B組為中等生,C組為后進生?;蛘撸€可以將同類學生分得更為細致些。教師依據各組情況,制定出近期和長遠的學習目標,有利于分類指導,及時調整。還可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狀況及不同的表現,適時調配分組,鼓勵學生不斷進步,總結成功經驗,樹立自信,向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過程不僅是人類知識的再現,而且是學習再發現的認知過程。教學的開展必須以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根據學生存在的實際差異,確立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而每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是一致的。達到后進生消化、吸收;中等生鞏固、提高;優等生拓寬、提高。
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適當地確立教學內容的深淺、難易、覆蓋,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所不同。C類生應在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地降低要求,能理解基本概念、性質、定理等,能獨立做課本上練習及習題即可;B類生應達到大綱要求,能熟練地解答習題,并能形成一定的理解技巧,發現一定的解題規律;A類生除完成B類生的要求外,能解答綜合題,掌握形成一定的解題規律,將知識拓展。每一課堂遵循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導入新課后,先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嘗試閱讀、理解、答疑、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充分的課堂交往,營造出一種積極參與的教學過程氛圍,促進課堂教學中競爭學習、合作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風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自我檢測能力。
三、備課分層
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規律、理解水平等存在的差異,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教學程序設計、課堂提問、重難點的處理突破、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等方面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應受到充分的尊重,給予其充分展現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狀態及發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針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見性地設置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案。在“明確目標,理解教材、熟悉學生”上下功夫。教師必須吃透“兩頭”,(一頭是要準確地掌握教材整體框架和熟練地掌握教材的每個知識點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另一頭是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恰當的策略和方法,使兩者融為一體。
四、作業、練習設置、批改分層
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目的、針對性地精選精練,設計A、B、C三類不同的練習及作業。C類生完成課本上的練習題、習題中的比較簡單的基礎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熟練解題方法、步驟;B類生完成習題上的提高題,掌握解法,提高能力,達到前、后知識的有機結合;A類生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解題策略、總結思想方法等。
作業批改采用自批、互批、交流、討論、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嘗試犯錯誤,出改錯題,讓易粗心的同學批改優等生的作業,把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積累整理,及時反饋給學生,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克服了弱點。
五、輔導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是不相同的,教師在輔導中要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的問題要做認真、細致的分析,分類與個別輔導,找出共性,以點帶面。特別是對于C類生要嚴格要求,引導他們善于總結解題規律,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于A類生要增大思維強度,拓寬知識面。教師要關于激疑引思,以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欲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新思維,展開質疑、討論,使學生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并從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方法中得到啟迪,從而促進思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六、檢測、評估分層
在教學評價上,要突出對學習的積極評價。目標評價要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始終。檢測、評價要遵循客觀、公正、合理、有序的原則,近按照“自測——分析——比較——矯正——練習——提高——達標”的檢測程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循環往復練習,彌缺補漏,提高自學、自查能力,最終達標。
分層次教學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原則,照顧了個別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有利于形成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師從“權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轉化,有利于教師從“講師”角色向“導師”角色轉化,有利于學生從對教師的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平等、協調、共同參與的良好課堂氛圍,使不同類型的學生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提高了自學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