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提高學習效益的關鍵所在。而學生主動學習的情緒狀態是需要老師進行情感投資的,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關愛自主學習措施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年輕國王,對自己雕刻的一位象牙姑娘傾注了全部的期望和情感,結果象牙姑娘就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并成為年輕國王的終身伴侶。后來,人們把這種由于高期望值而進行的特別關注,從而產生積極性反饋的因果關系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期望效應。
教學實踐過程使我們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定伴隨著多種情感因素,情感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和理解程度。在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適時、準確地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情感體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生能體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生物課堂將更加精彩。
一、關愛學生——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關愛學生。教師的關愛可以幫助學生奮進,可以促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師愛,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而不是偏愛。作為生物學教師,更應遵循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博愛的氛圍,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老師的關注,“親其師而信其道”,進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剛接手的初二級四個班,有幾個在全校出名的“困難生”,老師們的印象是他們從來不學習,他們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在初一后半學期,學業成績簡直一塌糊涂。看到新學期剛開始,他們就對學習自暴自棄,我感覺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些孩子為什么這樣了呢?看他們做事的利索勁兒,智力應該沒什么問題。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學困生”的形成往往是因為教師的不斷冷落與否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的愛”不能都留給“優秀生”,恰恰相反,愛的砝碼應當更多的加在“學困生”一邊,課下多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課堂上有意識地鼓勵他們通過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老師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手勢,都是他們進步的巨大動力。在這種氛圍下,他們身上那種潛在的動力就會發揮出來,他們會逐漸找到學習的自信心,他們的學習行為會向著老師的期望方向發展。教學過程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逐漸形成。
二、注重過程——我的課堂我做主
關愛學生,僅僅是產生期望效應的前提,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課堂效率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巧妙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采用具有新奇性、趣味性的方法,很受學生歡迎。
1.把每個教學班的學生進行分組,分組不是僅僅看學習成績,不是簡單的分為1組、2組、3組……,而是按孩子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進行分組,并讓孩子們為自己的小組起一個有特色的名字。如一組同學都特別勤奮,每天早上到校最早,他們就自己命名為“晨曦之隊”;另一組同學多數愛唱歌,就自稱為“百靈鳥隊”;還有的學生擅長聽故事、編故事,就稱為“故事大王隊”,等等。課堂上,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把要探究的問題進行分類,如抽簽題、搶答題、必答題等。并且對不同的題型,每個隊組都可以結合自己隊組的特點,用具有自己隊組特色的方式展示答案。這樣,每一個學生(包括那些“學困生”)為了自己隊組的榮譽和威望,都會積極思考,踴躍回答,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從而收到期望效應的正反饋效果。
2.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角,把課堂舞臺還給學生。生物學新教材摒棄了“繁”“偏”“難”知識點,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文字表達通俗易懂。不少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加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學習目標。學會了還不夠,講出來才真會用。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相互當“老師”。剛開始,學生大多羞于或不敢走上講臺,老師及時加以鼓勵,給他們“打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講臺就是你的舞臺,今天你勇敢地走上講臺,明天你瀟灑地走上生活大舞臺”……通過激勵性的語言,把學生的信心和勇氣調動起來,使他們自信地走上講臺。不少學生在講臺上那坦然的表情,條理的講述令人吃驚,讓老師都感覺激動。即使有的學生在講臺上表現不是十分出色,也應該加以鼓勵,使他們增強信心,逐漸提高。這樣才能實現期望效應的正反饋現象,真正達成學習目標。
三、激情超越——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面對新課程,生物教師要使期望效應持久地發揮它的迷人魅力,就需要實現轉化,超越提升自己。
1.教師要熱愛本學科,精通本學科,對專業要有堅忍不拔的探究精神。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使自己專業知識的“活水”。實踐證明,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機智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刻苦鉆研的創新精神,課堂上內容連貫,邏輯性強,過渡巧妙,語言富有詩意對學生具有極強的感召力。
2.“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自己主動地去學。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替代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用情感教學替代惟智教學,讓學生超越了教師的攙扶和點化后,學會質疑、學會創新,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
萬千方法中,唯有愛最真。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成為“優等生”的愿望,教師的使命就是強化這種愿望,呵護這種愿望。傾注真心的期望和情感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能夠展現在學習過程中,創造性地、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把探究的過程還給學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學生,用探究的過程開掘思維的空間,我們的教學過程才能真正成為生命成長和智慧形成的過程,我們的課堂才能充滿生命色彩。讓我們像皮格馬利翁一樣,對每一個學生傾注關愛和熱情,復活我們心目中的“象牙姑娘”,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成為一個精彩的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