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鋒
品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是新課改的一大發展突破,其本質價值在于打破了傳統說教式教學的“專制意識”,歸還學生多樣化、獨立發展的機會,調動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與能力。思想品德實踐生活從書本上獲取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被小學生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品德。組織實踐教育,可以化間接經驗為直接體驗,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情感得到豐富,知識技能得到鍛煉,形成良好的意志心理品質。
一、開放教學,實踐活化課本知識
(一)大小轉變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和自身認識水平,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不要求他們從小就能做成“君子”,最基本的是讓學會如何做人,初步地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而,課本知識應從大向小轉變。比如,《我們愛和平》這一課,培養小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對于他們來說,“和平”這一抽象名詞,他們未必能夠完全理解,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妨從“和睦”一詞過渡到“和平”一詞,從小學生個體之間和睦相處上升到國家之間的友好和平相處。另外,如果只是以白求恩或者是羅盛教這些昔日的英雄為例,向他們滲透熱愛和平的理念,因為與他們生活的實際相隔太遠,因而很難激起共鳴。為了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的現實教材,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如一些外國小學生的生活狀況,比如說,籃球明星,讓課程能夠在學生理解且產生共鳴的基礎上進行下去,加強德育思想滲透,傳遞熱愛和平理念。
(二)虛實轉變
教科書編訂中采用故事或者是寓言的形式,是從小學生心理出發,企圖將抽象的做人做事方面的道理,通過淺顯簡單的方式表述出來,增加形象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這樣的模式,有時候反而造成了書本內容和生活實際的脫節。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講述的是周恩來為了振興中華努力刻苦學習的故事,教學設計當中,如果老師再補充“頭懸梁,錐刺股”或者是“聞雞起舞”這樣的刻苦求學事例,因為與現在生活方式不同,所以并不能為學生所理解,這個時候,老師如果補充一下本班級一些積極刻苦學習實踐實例,相信會取得更為明顯的效果。
(三)繁簡轉變
不管是從思維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記憶的角度來看,研究對象只有越具體越形象,人們對它的認識才能越深刻。如第二單元《為了美好的生存環境》中的“科技造福人類”一節,這個課程可以講述的內容非常多,包括電燈、火車、飛機、電冰箱等發明。講電燈發明的時候,必然提及愛迪生,講火車發明的時候必然提及最早的“蒸汽機車”,內容雖多,但是如果沒有條理,因為太過龐雜,學生很難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學設計當中,不妨就選取目前大家普遍感興趣的“手機”作為科技的一個代表,通過講述手機發展的歷史,手機功能的更新,帶領學生走近科學世界,并在實際操作手機當中學會體會科學之美。
二、創新教學模式,豐富學習體驗
(一)體驗式教學模式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指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前提下,而不只單單透過老師的課堂德育灌輸來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關注以個體為單位的學生,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契合新課改的精神,以人為本。小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以發現者的身份,去探尋已經被發現了的知識,獲得成長。體驗式教學模式重視主體內在感受,強調自主,即自主地進行選擇,自主地展開判斷,自主地消化,等等。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體驗經過積累升華成為自我意識,進一步轉化成為內在情感道德約束規范。比如,《動物、植物和我們》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去植樹,去郊游,或者是觀察螞蟻搬家,讓學生認識到小花小草小動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不可以隨便踐踏、采摘、殺生。再如,如果想培養學生“尊老愛幼,扶貧助殘”的美好品質,不妨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或者是殘疾學校和他們一起相處,一起學習生活,通過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讓學生們都能擁有一顆愛人之心。
(二)解決問題式教學模式
波利亞提出,解決問題始于提出問題。當你開始產生疑問,那它成為了你的問題,倘若你開始向自己發問,就會自主尋求解決問題之道;倘若你能夠在適當的實際把問題拋給學生,可以帶領他們開始解決他們的困惑。我以為,小學生們都是富有探索欲、求知欲和好勝心的,在展開思想品德課當中,給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是引導他們自己提出問題,會給課堂增添活力。
在第一單元《我們一起成長》中的“競爭與合作”這一節當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下生活當中種種競爭的場景,如老虎和獅子的角逐,這是生存競爭;如劉翔跨欄的場景,這是體育競爭;如人才市場應聘,這是人才競爭;戰艦飛翔在天空,這是科技競爭……我們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下合作的場景,如螞蟻搬家;這時候,學生可能就會產生疑問:“競爭和合作都需要的話,如果是好朋友,我應該和他競爭還是合作呢?”這個問題就說到了關鍵,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學生自己就可能談論起來。老師沿著學生的問題,給學生布置一個相關的選題,讓他們自己組成小組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整理資料,最后通過制作多媒體或者是設計小品等形式展現學習成果,學會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
三、團結協作,提高運用資源能力
團結協作是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當中順利展開實踐教學的一個必備因素,學生通過團結、互助、合作,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資源的能力會得到提高,伴隨而來的自身的綜合道德素養會不斷提高。比如,圍繞著“勞動成果需要珍惜”這一課題,憑借某個小學生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展開深入的,因而需要組成小組,為了了解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勞動模式,不但要調查生活社區、學校,對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還需要親身去體驗,最后有所感悟,知道勞動之艱辛,理解勞動背后的汗水,學會尊重勞動人民。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將品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完善,但是想要將其價值發揮到最大,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因地、因時制宜,如此才能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參考文獻:
[1]程太璋.實踐思想品德教學貫穿教學生活化原則[J].教育教學論壇,2010,(02):158-159.
[2]柴朝霞.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新課程,2006,(1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