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英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對策
孫平英
目的 分析探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對策。方法 對本院近幾年收治的婦產科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根據其使用抗生素時期分為A、B、C三組, 對比分析三組患者圍手術期感染情況, 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結果 A組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B、C組, 三組傷口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結論 術前1-2d應用抗生素可明顯降低術后感染率及并發癥, 加強對患者的有效個性化護理, 可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的感染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 促進患者的順利康復。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預防;護理
術后感染始終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 目前使用抗生素是有效預防術后感染的重要手段。而臨床研究表明圍手術期患者的感染概率常大于其他時間段, 故加強圍手術期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具有重要意義[1]。現對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自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10例婦產科手術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研究, 現報告如下。
本組210例患者中, 年齡23~47歲, 平均年齡為(31.4 ±7.8)歲。按抗生素使用時間進行分組, A組75例, 平均年齡為(31.2±7.6)歲, 于術前1~2 d使用抗生素。B組69例,平均年齡為(32.0±7.2)歲, 于術前1~2 h使用抗生素。C組66例, 平均年齡為(31.9±7.7)歲, 于術后1 h內使用抗生素。三組患者的年齡、手術分類等無統計學差異。統計患者術后體溫升高例數、最高值及恢復正常時間(<37.2℃)、住院天數、切口感染率及藥物不良反應等, 并進行對比分析。A組術后體溫升高67例, 切口總感染率為10.8%,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為41.8 h, 平均住院時間為4.6 d;B 組分別為62例、14.6%、49.5 h、5.2 d;C組分別為60例、20.5%、53.4 h、7.8 d。以上數據表明, A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B、C兩組。
作者結合本組病例及對照相關文獻分析發現, 婦產科感染常存在于整個圍手術期, 感染因素主要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手術時間過長、準備不完善、術中未嚴格消毒和無菌操作、腹腔引流不通暢、醫源性感染等。內源性感染則包括患者自身狀態差, 如過度肥胖、營養不良、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引起感染。因此, 加強婦產科圍手術期間的優質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預防與護理措施如下。
2.1 加強健康宣教 對剛入院的婦產科患者, 護理人員應加強健康宣教, 縮短護患間的距離, 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便于手術的順利開展及預后恢復。
2.2 加強圍手術期的營養與衛生 確保病房環境的清潔,空氣流通舒暢;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是否出現滲血現象, 并觀察患者的陰道流血情況;對于需要導尿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觀察導尿管是否通暢, 以及患者尿量、尿液顏色的變化, 若發現異常, 及時報告醫生。若需留置導尿, 應定期更換導尿管,并指導患者保持外陰清潔, 防止逆行感染。指導患者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科學的營養攝入習慣。鼓勵產婦術后在家屬的幫助下盡早下床活動, 以利于子宮的自我修復。在飲食上,注意營養平衡, 利于康復。
2.3 規范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可幫助患者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傷口的感染率, 并有效預防術后耐藥菌株。在使用時,患者皮試無過敏前提下, 要遵循適當、適時、適量的原則,在本組研究中, 術前1~2 d使用效果更佳。
2.4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①腹脹:護理人員早期需協助患者進行勤翻身、在床上起坐等床上活動, 以促進其腸蠕動恢復。②尿潴留:充分利用條件反射的方法讓患者聽流水聲或熱敷患者的下腹部, 輕輕按摩患者下腹部以刺激其膀胱平滑肌收縮, 亦可針刺三陰交穴, 若上述方法無效, 可在無菌操作下對患者進行導尿。③術后咳嗽:患者術后因刀口疼痛,咳嗽不暢, 易使得痰液淤積進而引發肺炎。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咳嗽時用雙手壓住腹部切口兩側, 以用力咳出痰液。④傷口感染:患者術后2~3 d若出現切口疼痛、體溫升高, 護理人員應及時檢查切口, 若存在針眼狀紅腫癥狀, 應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⑤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及時注意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惡病質等營養障礙;手術過程中要嚴格無菌操作, 注意徹底止血, 減少組織壞死的發生;術后需注意患者的體溫監測, 若出現體溫持續不下者應及時向醫師報告并查明發熱原因。
本組研究中, A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都明顯優于B、C兩組,表明術前1~2 d行抗生素治療對避免圍手術期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采用有效地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 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的感染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而促進患者術后身心健康。
[1] 于小仙.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1):2002-2003.
266200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