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文/編譯

● 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參會人員討論了面臨的越來越大的論文撤稿壓力。
近年來,針對行為不端、學術造假以及數據的不可復制性等問題出現的越來越多的論文撤稿現象,促使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其他機構發出倡議,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4月7日,在2014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研究人員討論了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途徑。
“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文化,但這絕非易事。”來自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李·埃利斯(Lee Ellis)說。他指的是研究人員面臨著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在高影響力期刊發表論文的巨大壓力。埃利斯強調,這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尤其重要,要確保產生于基礎研究的數據務必準確,這將會對后續的人體試驗產生影響。“在我們開始一項臨床試驗前,要確信會對我們的病人有所幫助。”
前安進(Amgen)公司血液和腫瘤學研究部副總裁、現TetraLogi c制藥公司首席科學官C·格倫·貝格利(C.Glenn Begley),在會上討論了安進公司的一個研究項目,即旨在重復已發表的50余項研究結果。研究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結果不可復制,即使是發表結果的研究人員親自做也是如此。“這令我非常震驚。”他說。
會上,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NIBR)腫瘤科的全球負責人威廉·塞勒斯 (William Sellers)也描述了類似的經歷。除了無法重復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結果之外,更令人吃驚的是,塞勒斯和他的同事在對買來的細胞系進行驗證時,結果發現幾種常用的細胞系被誤標為錯誤的癌癥類型。
專家指出,上述只是困擾科研風氣的少數問題之一。由于缺乏盲審和質控,未經驗證的試劑和不恰當的統計常見于某些頂級刊物,更別提不斷增加的科研不端行為。
對于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與會討論中援引了發表論文的壓力,例如要包裝精美的故事、強調高影響力出版物的文化以及持續的經費壓力。“現在,我們擁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科研體系,但由于資源不足,我們使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華盛頓大學的菲力克·方(Ferric Fang)說。他曾就論文撤稿和科研不端行為進行過專門的研究。
與會者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對于試劑和細胞系,塞勒斯建議成立一個類似維基百科、具備記錄和驗證等功能的報告系統。而對于那些使用了不合適或誤標材料的數千份論文,撤稿可能是必要的措施。他指出,可以在Pubmed數據庫中增加某種形式的標記系統,提醒讀者注意潛在的問題。
對于近年來增加的科研不端行為,埃利斯主張采取更嚴格的措施。“與那些犯有失當行為處罰的人相比,”他說,“對被發現有詐騙行為的人……應該被踢出學術界,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無論采用哪種解決方案,大家一致認為需要盡快行動起來。“研發藥物從概念到獲得FDA批準的概率非常低,”埃利斯說,“在癌癥領域,只有5%的藥物最終獲得FDA批準。為了提高這個可憐的5%成功率,我們需要取得更令人信服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