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清友 朱振鑫
政治新常態:不一樣的治理體系
?文/管清友 朱振鑫
新常態之下,我們既要重新認知中國的經濟,更要重新理解中國的政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里,一切慣例可能都會被打破,一切新規都要重新學習,直到習以為常。作為一個市場研究者,觀察問題需要新的視角、新的框架,市場投資需要新的邏輯,新的思路。
當回過頭去看那份充滿亮點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可能模糊了焦點。最關鍵的信息并不是從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的變化,也不是國企改革被寫到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因為這次會議的核心并不是經濟,而是政治。不是政治斗爭,而是真正的政治改革。雖然沒有直接著墨,但其實已經釋放了政治生態轉變的信號。
第一個信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什么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什么它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樣一個“大而全”的目標并駕齊驅?在筆者看來,這個新詞匯的背后隱藏的正是政治改革的信號,之所以用“治理”而不提“政治”估計也是為了平衡各方感受,盡量避免過多的爭議。相比之下,過去一直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更多的是針對經濟改革。當時很多人將“治理”簡單理解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恐怕低估了其內涵。
第二個信號,兩個新機構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國的政治體系重構已經拉開序幕。“深改組”有點類似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兩者同樣是正國級機構,但深改組層級顯然更高,當時體改委的主任一般由國務院總理兼任,現在是習總書記親自擔任。“國安委”則有點類似清朝的“軍機處”,未來的職責更多的是保障國家安全。不單是保障外部的軍事安全,也包括保障國內的政治安全,為改革保駕護航。
沿著這個信號,回顧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事件,我們會發現一種不同以往的政治生態的確正在中國悄然萌芽。
不一樣的亮相。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屆最高領導層的第一次亮相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往常安排在11點左右的會見推遲了近一個小時才開始,創下了常委亮相的最晚時間記錄,也顯示出這次換屆的不同尋常。11點55分,習近平總書記第一個出場,跟在他身后的政治局常委不是八個,而是六個。此前傳言的常委人數瘦身如期兌現,國家副主席和中央政法委書記正式“退常”,顯然,政法委書記的“退常”更耐人尋味。政法委由中央政法領導小組于1980年代初改制而來,早期主要是為了“文革”之后穩定政局,后來逐步過渡到社會治理和維穩職能,這也是政法委書記一般由公安系統領導兼任的原因。但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啟動,未來政法委作為黨政機構或將逐步退出司法工作,改變政法和司法不分的局面,此次政法委書記“退常”是個積極信號。
不一樣的反腐。2012年12月4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包括“輕車簡從”,“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出席各類剪彩、奠基活動”,“嚴格控制出訪隨行人員”等等。一開始還有不少人不以為然,但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錯了:這次動真格了。除了地方官員“官不聊生”的抱怨,宏觀數據也證明了反腐的力度空前。2013年,全國限額以上企業餐飲收入同比下降1.8%,較2012年大幅下滑14.7個百分點。一些典型的“三公”消費對象出現急劇萎縮,以星級酒店為例,其營收增速已經從2011年底的24.5%大跌至今年一季度的-25.6%。在史上最強反腐的打擊下,“三公”消費的水分被擠出,但令很多人意外的是,這還只是反腐的序幕,真正的高潮還在后面。
不一樣的政治局會議。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研究當前經濟形勢與工作。看上去似乎沒什么特別,但如果我們翻開中共歷次政治局會議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次會議的不尋常。從歷史上看,政治局在4月開會并不罕見,但內容針對一個季度的經濟形勢進行研究還是第一次。按照慣例,中央政治局一年中只有兩次會議專門討論經濟形勢,一次是年中政治局會議,另一次就是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者相當于經濟的期中考,后者則是期末考。但目前來看,這種慣例已經被打破。2014年4月25日,時隔一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討論一季度經濟形勢,而且這一次會議范圍已經從常委會升級到政治局全體會議。這意味著,經過上一次的嘗試,未來一年設置三次專題討論經濟的政治局會議將成為新常態。
不一樣的“組長”。201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我國能源安全戰略。”新聞一出,人們最關心的不是會議的內容,而是習近平總書記耐人尋味的新“title”: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這是自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立以來,新華社首次公開披露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身份。此前,《人民日報》曾于1999年刊發的《1998年經濟發展和改革回眸》述評中,提及1996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此外,這也是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經新華社公開披露的第4個小組組長身份。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之外,習近平還同時兼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
不一樣的“大老虎”。2014年7月29日,傳聞已久的大老虎終于塵埃落定,中央政法委原書記周永康被立案審查,成為有史以來落馬的首個正國級干部。盡管新聞聯播僅用了19秒時間輕描淡寫,但依舊無法阻止大家八卦的熱情。為什么不用“同志”?為什么是“審查”不是“調查”?為什么明確由中紀委審查?甚至為什么選在“世界老虎日”?記者、專家、分析師們各顯神通,短短77個字被演繹成各種萬字長文鋪天蓋地的襲來。等一下,這似乎不是今天新聞的頭條。打開各大門戶網站,大老虎的新聞不過排在第三、第四的位置,真正的頭條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研究推進依法治國”。對,這才是今天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新聞。按照中央全會的慣例,“一中”“二中”布局“人事”,“三中全會”討論“改革”,“四中”全會則一般討論黨的建設和重大的意識形態問題,把“依法治國”列為四中全會的主題尚屬首次,這意味著什么呢?可以想象的空間很大,我們有理由期待。
我們無法得知最高領導層的想法,但當我們把上述一系列事件點串聯起來,你會發現:我們也許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
首先,一切慣例都可能被打破,不要沉溺于傳統思維。撒切爾夫人說過,不可能的事情經常發生,你最好有所準備。這在今天的中國尤其適用。九個常委可以變七個,反腐可以直擊要害,政治局可以經常討論經濟,政治局常委也可以沒有“例外”,依法治國也可能更多的落到實處。
其次,十八大以來,南院和北院之間的分工和位置日益清晰,治理體系更加扁平化。增長求穩,淡化數字,強調質量;改革求進,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執行力更強,更適應改革的需要。
第三,未來的改革不只局限于經濟領域,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改革才是關鍵。如上所述,新的治理機制和治理機構都是在為更大力度的改革做準備,除了大家關注的經濟改革,以政治和司法改革為主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或許將逐步破冰。一步一步走向高潮的反腐就像是在為四中全會“獻禮”,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依法治國”祭旗?
最后,改革已然“開弓沒有回頭箭”,何以解憂?唯有繼續改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就是“沖破既得利益藩籬”的過程。換句話說,改革就是切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讓一部分不合法的既得利益者受損。誰都能想象出其中的風險和阻力,就像反腐,今天倒下一個老虎,明天可能有更多的老虎反撲。如何解除后顧之憂?別無他法,只能繼續改革,從人治走向真正的法治,讓法律成為“打虎者”永遠的保護傘,讓“大老虎”無處可逃。我一直建議大家多從雍正爺的角度理解問題,而不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問題。當今世界,俄羅斯、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歐洲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架構,我們不妨以最大的誠意抱有十分的希望,且行且觀察。
(管清友系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朱振鑫系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