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林 戴林梅
村鎮道路系統規劃研究
●黃桂林 戴林梅
村鎮道路是促進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隨著將新農村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國家花資金進行農村公路建設,使得農村公路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然而村鎮道路建設卻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村鎮道路比較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村鎮道路建設必須跟上時代發展步伐,而村鎮道路系統規劃是村鎮道路建設的先導,“要想建設好,規劃必先行”。村鎮道路系統規劃應根據其道路現狀及規劃布局的要求,按照道路的功能和性質進行合理布置,這對我國村鎮道路規劃及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村鎮 道路系統 規劃
村鎮道路是促進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村鎮道路包含農村公路和村鎮道路兩部分。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道路建設,如通達工程、通縣柏油路、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等,使農村對外道路暢通,農村公路面貌煥然一新。然而村鎮道路卻被忽視,我國大部分村鎮道路都是自然形成的,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進行道路系統規劃,即使有部分村鎮近期曾進行過相關工作,也沒有科學合理地運用規劃方法,導致出現很多村鎮道路構成不合理,路網密度不夠,過境公路與村鎮干道合二為一等現象。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村鎮居民對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村鎮道路急需加快建設,而村鎮道路系統規劃是村鎮道路建設的先導,合理完善的網絡系統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新形勢下,研究村鎮道路系統規劃及顯得尤為重要,它對今后的村鎮道路建設以及村鎮規劃有重要的指導參考作用。
1.道路基礎設施差。(1)由于國家對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不夠,導致還有很多村莊沒有任何硬化的道路,都是些“雨天泥濘,晴天塵土”的爛泥路,同時即使在有一條硬化主路的村莊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宅前屋后的土路,村莊惡劣的交通條件給村民的出行帶來嚴重的不便。(2)由于村莊的建設資金有限,道路建設過分遷就現狀,缺乏統一規劃及長遠思考,尤其是在地段復雜的村莊中,道路平曲線、縱坡、行車規矩和路面質量等,很多不符合規定的標準。很多村鎮道路沒有布置人行道,人車混行現象比較普遍。(3)極少數的村莊有路燈,即使有些村莊有路燈,也是在大型節日才開放,這對夜間行路造成不便,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2.村鎮交通與對外交通不協調。有些村莊中還有過境道路穿越中心區,這樣不但使過境車輛通行困難,而且也加劇了村中心區的交通混亂。
3.缺少停車場,道路兩側違章建筑多。村鎮中基本沒有配置專用停車場,各種車輛任意停靠,使得不夠寬敞的車行道和人行道更加狹窄;還有道路兩邊違章建筑多、小商小販任意擺攤,造成道路交通通行不暢。
4.交通管理落后、設施缺乏、體制不健全。村鎮道路非常缺乏紅綠燈、指示牌等設施,在道路擁擠的地段也很少有交警指揮管理,交通事故頻頻發生。
1.村鎮道路系統規劃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一是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經濟實用、可持續發展;二是節約用地,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三是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應容易區分,各自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相輔相成,組成全面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統;四是道路系統應盡可能簡單、整齊、醒目,以便行人和行駛的車輛辨明方向,易于組織和管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
2.村鎮路網建設的兩個技術指標。一是道路曲度系數值。曲度系數是衡量道路短捷程度的指標,也稱非直線系數,指道路始點到終點間的實際長度與其兩點間直線距離之比,村鎮道路非直線系數基本要求在1.1~1.2之間,最大不能超過1.4。二是道路網密度。道路網密度是指村莊內公共道路總長(不包括小區內街坊內的道路)與村莊用地總面積的比值。
確定村鎮道路網密度一般應考慮下列因素:(1)道路網的布置應便利交通,居民步行距離不宜太遠;(2)交叉口密度不宜太大,如交叉口過于密集,容易堵車以及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3)適當劃分村鎮各區及耕地的面積,節約建設用地;(4)干道的間距不宜過小,過小會給街坊、臨街住宅帶來噪音干擾和廢氣污染。
3.村鎮道路系統規劃的要求。(1)滿足交通流暢、安全和迅速的要求。干道網密度和交叉口要適宜,并滿足村鎮交通的需求;過境公路或連接工廠、倉庫、碼頭、貨場等的交通性干道,應避免穿越村鎮中心地段。結合集貿市場、商業街,設置停車場地;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應設置必要的集散場地。利用村鎮現有路網,疏通局部卡口和堵口,改造不合理的線性和交叉口。鎮區汽車站的選址應與公路連接通順,與公共中心聯系便捷,并與碼頭、鐵路密切配合。規劃道路網骨架,要結合村鎮用地布局規劃結構,形成完整的干道路網系統。(2)村鎮用地一般合理劃分為分區、片區、組團、街坊等用地,道路網要滿足用地的界線要求,并使各用地之間相互聯系,同時與對外交通做好銜接。配合布局調整,加強村鎮道路的功能分工,適應鄉鎮企業的發展,開辟運輸干路分流貨運,使鎮中干路由雜亂擁擠轉變為繁華整潔的生活干路。(3)充分結合地形、地質和水文條件,合理規劃道路走向。平原區的村鎮道路盡可能平而直,方便行車以及建筑群布置;有些不合理的局部地段,可以采取裁彎取直或拓寬路面的措施予以改造。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村鎮道路一般沿較緩的山地或結合等高線自由布置。一般路面標高至少應距離地下水最高水位0.7~1.0m,防止地下水破壞路面。(4)有利于改善村鎮環境。合理確定干道系統密度,保證居住區和干道有足夠的消聲距離,以避免或減少汽車對村鎮居住區的影響。道路兩側應布置一定寬度的綠地或防護綠地。道路的縱坡應有利于排水,道路的標高應稍低于兩側建筑物地面的標高,以匯集地面水,便于地面水的排除。村鎮道路網應與田間道路相配合,打谷場、農機庫的位置應避免對村鎮造成干擾。
村鎮主干道走向應有利于建筑取得良好的朝向。南方村鎮為了方便通風,干道一般應與夏季主導風向一致;北方為減少風沙、大雪給路人行走帶來的不便,村鎮主干道走向應與風向垂直或成一定的傾斜角度;臨海臨江的道路需沿著岸邊布置,并留出必要的生活岸線,設立一些巷道垂直岸線。山地村鎮的道路走向要滿足阻止山谷風的要求。(5)有利于組織村鎮景觀。干道的走向可以注意運用借景的手法將自然景色(如:高峰,江河、綠地)、寶塔、紀念碑、古跡及現代建筑等貫通起來,形成村鎮的景觀骨架,體現村鎮的個性特色和藝術風貌。對山區村鎮,道路豎曲線可以設計為凹形曲線,凹形曲線比較賞心悅目,給人凌空的感覺,但不可為了片面追求美景,把主干道規劃處錯位交叉、迂回曲折,致使交通不暢。(6)有利于各種工程管線的布置。我國各種工程管線般一般沿街道道路鋪設且埋在地下。電信管道需要臨近建筑物布置,并要求設計較大的檢修入孔;排水管埋設較深,它開挖溝槽的用地較寬;煤氣管道要防爆,須遠離建筑物。不同管線同時布置時,它們之間要保持一部分的距離,方便施工。因此,在村鎮道路規劃設計時,必須根據工程管線規劃,留有足夠的空間和用地。
1.村鎮道路系統的形式及其適用性。村鎮道路系統可以劃分為四種形式:方格網式(棋盤式)、放射環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見表1。

表1 村鎮道路網形式比較分析
2.村鎮道路的功能分工。村鎮道路按其功能可分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兩者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1)交通性道路。要求行車快速暢通,避免非機動車及行人頻繁過街造成的干擾。交通性干道連接著公路、倉庫、工業等,同居民區保持距離,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道路線形順直形成網絡。(2)生活性道路。要求車速較低,不受交通性車輛的影響,同居民區有方便的聯系,多屬于小區或組團內部的道路。其人行道較寬,要求要較好的綠化環境,并應結合地形地貌特征,采用流暢的道路線形,既要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也要體現內部的景觀特色。
3.村鎮道路系統規劃分級及指標。(1)村鎮道路系統組成。不同規模的村鎮道路系統的組成見表2。

表2 村鎮道路系統組成
(2)村鎮道路系統規劃技術指標。當大型中心鎮規劃人口大于30000人時,其主要道路紅線寬度可大于32m。村鎮路網密度應滿足道路系統規劃的基本要求,由于村鎮機動車流量不大、車速較低、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車和步行,因此,其干道網和道路網的密度可以略高,道路網密度可達8~13km/km2.,道路間距為150~250m,干道網密度可達5~6.7km/km2.,道路間距為300~400m。根據國家《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規定,村鎮道路按使用功能和通行能力劃分為四級,見表3。

表3 村鎮道路規劃技術指標
村鎮道路是農村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它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國家也投入資金進行道路建設,農村公路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而村鎮內部道路卻仍然比較落后,村鎮道路建設勢必將成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做好科學合理的村鎮道路系統規劃。本文闡述了我國目前村鎮道路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依照道路規劃布局的要求,根據道路的功能和性質進行合理組建村鎮道路系統,這對我國村鎮道路規劃及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文為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村鎮建設標準體系構建及實施保障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12BAJ19B01)
[1] 劉壽喜.村鎮道路交通系統規劃指標體系研究[J],2008
[2] 趙曉燕,薛峰.淺析新農村建設中的道路規劃[J].城市規劃,2010
[3] 劉旭,陳艷艷.通州區新農村道路規劃建設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9(7)
[4] 張廣芬,劉剛.新農村道路規劃與設計探討——以太原市東峰新區道路規劃設計為例.城鄉規劃[J],2010(3.)
[5] 郭瑞軍,王晚香.農村道路交通規劃方法淺析.北方交通[J],2007
[6] 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S].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若佳)
F292
A
1004-4914(2014)01-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