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孝洋 馬洪濤 李曉奇
社區居民通過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調查與研究
●于孝洋 馬洪濤 李曉奇
以秦皇島市為例調查社區居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并結合我國科普的現狀,在調查問卷和數據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秦皇島市社區居民通過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應用層次分析法,找出秦皇島市居民在接受科技信息時喜歡的方式,以明確渠道的改進方向和提高渠道的利用水平,為加強我國其他地區科技信息渠道的建設以及縮小各個城市地區間的差異提供建議。而“秦皇島云科普社區服務平臺”的建成為秦皇島市居民獲取科技信息提供便利。
社區居民 科技信息 層次分析法 云科普
如今,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科技信息廣泛傳播,廣播、電視、手機、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發展對公民知識的增長和科技信息的獲得具有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科技館、植物園、動物園等科普設施以及國家和地方的各種機構經常開展的科普活動和專業技術培訓等也成為公民獲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另外,受文化因素的影響,人際交流對科技信息的流動也有一定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實現中國夢的宏大戰略,吹響了提升公民基本科學素質的新號角。在這種新形勢下,為了是公讓眾更多、更全、更豐富的汲取科普知識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受到秦皇島市科協的委托構建了“數字化、全媒體、開放式、交互性”的科普平臺的“秦皇島云科普社區服務平臺”通過精準投送,實時反饋,定制傳播,個性服務,實現全媒體、多終端覆蓋,為廣大公眾提供全方位科普服務。
2014年8月,我們在秦皇島全市范圍內抽取700余份樣本進行了秦皇島市社區居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的實地調查。豐富的傳播內容和多樣的傳播方式,從時間和空間上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層次分析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以前在社會、經濟、生物、心理、組織管理等領域只能定性描述的因素、事物和概念等,現在迫切需要做定量化的研究。層次分析法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種需要。根據問題的總目標和決策方案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G、準則層C和方案層P(圖1),然后應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決策方案的重要性,即得到決策方案P1,P2,…,Pn相當于目標層重要性的權重,從而獲得比較滿意的決策。
(二)層次分析法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明確問題,建立層次結構。首先要對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弄清問題范圍、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解決問題的目的等,然后分析系統中各因素(決策方案)之間的關系,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必要時,還可以建立子準則層。
第二步:構造判斷矩陣。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關于上一層中某一因素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又稱正互反矩陣,并且滿足:
第三步: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在構造判斷矩陣之后,求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絕對值)特征值λmax,再利用它對應的特征方程AW=λmaxW解出相應的特征向量W,然后將其特征向量W歸一化,即為同一層次的各因素相對于上一層中某一因素的重要性權重。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
然而,在構造判斷矩陣進行兩兩對比判斷時,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我們的認識常常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構造判斷矩陣之后,還必須進行一致性檢驗。
衡量判斷矩陣不一致程度的數量指標成為一致性指標,記為C,定義為
當C=0時,判斷矩陣是一致的,C的值越大,判斷矩陣不一致程度越嚴重。那么判斷矩陣不一致程度在什么范圍內,層次分析法仍然可以使用呢?為此,引入隨機一致性指標:
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可由如下公式近似得到:
其中(AW)i表示AW的第i個分量。
第四步:層次總排序及其組合一致性檢驗。計算方案層的各因素對于目標層的相對重要性權重,成為層次總排序。這一過程是由最高層(目標層)到最底層(方案層)逐層進行的。
層次總排序要進行組合一致性檢驗。該過程也是由最高層(目標層)到最底層(方案層)逐層進行的。
(一)數據來源
近幾年國家對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狀況十分關注,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調查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解秦皇島市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情況、居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以及對秦皇島市云科普的使用情況,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對試點社區進行了走訪。通過對秦皇島市的四縣四區19個“云科普社區服務平臺”試驗點694位居民的調查訪問,實際收回有效問卷587份,有效問卷占84.6% 在被調查的社區居民中有年齡最小的為16歲高中生,也有年齡最大的78歲老年人。由于調查期間大部分年輕人都在上班不便打擾,所以調查對象中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比較多。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下面圖2~7是本次調研所得統計數據的餅狀圖:
(二)用層次分析法分析統計結果
(1)建立層次結構。如圖8所示:
圖8
(2)構造判斷矩陣。通過構造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重要性判斷矩陣如下:
P1,P2,P3,P4,P5相對于c1,c2,c3,c4,c5的重要性判斷矩陣C1,C2,C3,C4,C5分別為:
(3)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相應的特征向量用和法計算過程如下:
每列歸一化為:
每一行求和得:
最后歸一化為:
即W=(0.13,0.20,0.18,0.23,0.26)T,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為:
由于隨機一致性比例CR=C/R=0<0.1,因此,可以認為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國家經濟、新發明新技術、體育與娛樂關于科技信息的權重為:
判斷矩陣C1的最大特征值λmax=5.12,相應的特征向量為:
CR=C/R=0.03<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文化教育的權重為:
判斷矩陣C2的最大特征值λmax=4.99,相應的特征向量為:
W=(0.09,0.15,0.25,0.30,0.21)T
CR=C/R=0.013<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公共安全的權重為:
(0.09,0.15,0.25,0.30,0.21)
判斷矩陣C3的最大特征值λmax=4.81,相應的特征向量為:
W=(0.10,0.18,0.25,0.25,0.22)T
CR=C/R=0.042<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國家經濟的權重為:
(0.10,0.18,0.25,0.25,0.22)
判斷矩陣C4的最大特征值λmax=5.0,相應的特征向量為:
W=(0.01,0.19,0.29,0.21,0.21)T
CR=C/R=0<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新發明、新技術的權重為:
(0.10,0.19,0.29,0.21,0.21)
判斷矩陣C5的最大特征值λmax=5.02,相應的特征向量為:
W=(0.09,0.22,0.27,0.21,0.20)T
CR=C/R=0.005<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體育與娛樂的權重為:
(0.09,0.22,0.27,0.21,0.20)
(4)層次總排序及其組合一致性檢驗。
層次總排序為:
由于CR=0<0.1,即音頻視頻、文章、虛擬博物館、論壇聊天、游戲實驗關于科技信息的權重為:
(0.09,0.19,0.27,0.24,0.21)
所以說,社區居民通過何種方式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為:虛擬博物館占27%,論壇、聊天占24%,實驗游戲占21%,文章占19%,音頻、視頻占9%。
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大眾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當前必須運用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傳播科學知識和文化,擴大科普覆蓋人群,加速全面的提升公眾科學素養,間接推動科技創新。對秦皇島市社區居民通過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調查與研究表明,如今,在網絡上令人們感興趣的科普話題很多,但是對虛擬博物館感興趣的居民偏多,而且各種方式區別不大。“云科普”的使用給居民獲取科技信息提供了方便,由于“云科普”投入使用時間較短,所以其存在的問題是避免不了的,研究中心積極地做調查與訪問,通過居民反饋修改方案,以使“云科普”能最大化的服務于民。
根據秦皇島市社區居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現狀及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2010年全國互聯網普及率為31.8%,而2014年全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6.9%,這說明中國互聯網發展速度很快,網絡將會成為人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還比較低,科學普及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更加關注居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的大方向動態變化。
2.國家政府部門應該多搭建類似“云科普”這樣的網絡信息平臺,為公眾提供豐富的科普信息知識,利用網絡技術如“云技術”等,改善、疏通網絡渠道。
3.面對豐富的網絡科普資源,居民喜歡以何種形式(如視頻、文章等)接受科技信息,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應該注重不同形式的比例的分配的問題以及影響因子。
[1]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任福君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第二輯)[M].北京:中國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
[3]馬慶國管理統計-數據獲取統計原理SPSS工具與應用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梁璐.論大眾傳媒在科普傳播中的低效問題[J].東南傳播,2010(7)
[6]裴世蘭,汪麗麗,吳丹,陳晨.我國科普政策的概況問題和發展對策[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理工大學,2012(8)
[7]裴世蘭,鄂雁祺,李娥.報紙科普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
[8]王紹峰,施韶亭.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2013
[9]佟文娟.吉林省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渠道調查[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
[10]何學華,胡小波.貴州省苗族、布依族、白族公眾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現狀及對策思考[J].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08
(作者單位:于孝洋,馬洪濤,東北大學 遼寧沈陽 110004;李曉奇,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4)
(責編:賈偉)
F204
A
1004-4914(2014)12-051-03
2014年度中國科協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項目(2014KPYJD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