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瑩瑩 宋曉洪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
●丁瑩瑩 宋曉洪
能源危機是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話題,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對可再生能源不斷提出新的挑戰,海洋能開發利用是世界各國不容緩慢的艱巨任務。文章旨在構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由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構成,并深入探析了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對我國海洋能產業及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創新 創新系統 運行機制 海洋能產業
海洋能作為21世紀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國學者對海洋能研究的起步較晚,海洋能產業及海洋能技術創新研究尚未真正建成體系完整、協調運作和良性循環的技術創新經濟體系。技術創新系統是海洋能產業整體經濟系統中圍繞新知識產生、發展、應用、傳播、組織、管理,進而研究開發新技術的一個子系統,由于技術創新系統本身具有知識的特性和技術的特點,因而其在運行機制和組織管理方面與傳統經濟部門有所不同。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通過整合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海上風能及其他海洋能方面的顯性知識,結合專家學者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利用知識的商品屬性,創造新一輪的知識和財富,構成一個閉合回路的循環經濟體系。海洋能技術創新的產生不僅服務于整個海洋能產業,而且支撐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價值體系,迎合世界各國海洋能科技創新造福國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研究、完善、充實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對未來國民經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我國海洋能技術及海洋能產業發展構建一條科學有效的產業創新循環價值鏈。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產生一方面直接向創新型需求者提供多樣化的能源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和滲透各傳統產業領域使所有大眾成為其間接的消費者,發展起海洋能的各類新興戰略型產業,由此整體上構成了龐大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經濟體系。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是海洋能產業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系統論角度,本研究認為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是指以該產業內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群為主導,以技術創新為工具,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信息共享,推動產業內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系統。
(一)創新主體子系統
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主體角色,其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扮演著知識供給的角色,而企業則更多扮演著知識需求的角色。我國海洋能產業發展目前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依靠大學、研究機構或企業任何一方力量來單獨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實力都會顯得有些單薄,而聯合三方力量,優勢互補、高效整合各方技術資源則是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建設的重要部分。
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主體子系統研究過程中,產學研合作對技術創新產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具有絕對的技術研發優勢:
1.產學研聯合綜合了各自的資源優勢。我國將海洋能產業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國家海洋局通過立項“908”和“863”項目,與國內優秀大學合作,依靠兩者專業的研發團隊和先進的研發設施,聯合開發我國海洋能資源,探索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海上風能的巨大開發潛質,將實驗室技術創新成果通過企業實現其商業價值,結合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市場最新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的優勢,一般表現為新產品產出和新發明專利產出兩種形式。
2.產學研結合能夠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過程。目前,我國海洋能產業正處于成長和成熟階段,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海洋大國相比,我國海洋能產業相對落后。其主要表現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單薄,多依賴國外創新成果,加以模仿、消化、吸收、再創造。產學研的合作能夠逐漸摒棄對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依賴,建立我國海洋能產業方面專門的科研團隊,國家海洋局等研究機構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學等高等院所要重點培養海洋能方面的優秀人才,企業要及時掌握市場最新動態,匯集產學研三方面的最新信息,實現信息的新組合,不僅為各創新主體節約了創新成本、縮短了創新周期,也為企業后期創新成果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已經了解的市場、政策法規的支持,給新產品的投放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保證。
3.產學研結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科研機構、大學、企業作為獨立組織,各自的科研人員對技術創新活動有著不同的意識。作為獨立的個體,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科研人員往往是技術創新活動的發起者,他們通過對知識的渴望和日常的專研,以論文產出表彰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企業則比較關注短期回報率,重視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產學研的結合打破了以往作為獨立單位的狹隘意識,通過頻繁和持續的交流,獲悉彼此的最新研究動態,挑戰以往不可觸及的創新領域。目前,關于海洋能方面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對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海上風能的研究已初見端倪,在全國范圍內已建成多座波浪能電站和潮汐能電站,溫差能和鹽差能發電技術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對技術創新活動協調分工,又加以協同,決定著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產出。
(二)創新支撐子系統
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環境為依托。按照環境學派的觀點,環境是企業、產業、區域、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或背景,它將創新機構及其他創新機構相互聯系形成有機 整 體 。 EdwinMansfield、Feldman、Freeman、Lee Branstetter等學者將創新性組織比喻成“網絡”,認為創新環境本身就是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在一定區域中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網絡等等。任何一個組織的經濟發展核心是技術創新,但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否往往不主要在于發明、設計、制造、使用等技術要素,組織、管理、營銷等非技術要素也十分重要,技術要素與非技術要素協同作用,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創新網絡,創新網絡的存在離不開創新環境的建設。
圖1左半部分反映了以硬環境為背景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過程,體現了技術創新活動的產生需要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支撐。對于硬環境的要求,在我國經濟發展初期較為重視,隨著各大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熟,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前提。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多集中在青島、大連、浙江、廈門等地,區位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優勢,使得即使在創新條件較好的區域或城市,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硬環境條件也顯得十分重要。硬環境建設對于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并不是單獨作用的,受到整個國家法律政治大環境的影響,當國家政治體系發生變革或政治出現波動性變化時,當國家金融法規、生產經營法規、國際貿易政策等法律環境發生變化時,直接或間接性地影響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因此,國家法律政治環境的波動不僅可以直接影響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也可以通過約束基礎設施建設間接性地影響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圖1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與支撐環境的互動關系
圖1右半部分反映了以軟環境為背景的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過程,體現了技術創新過程必須依托法律政治環境和宏觀經濟環境,是一種不間斷的過程。經濟環境是一個廣義層面的概念,包括產業發展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當地經營環境和產業自身的技術和管理環境。產業處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考慮,為在國內其他產業和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從宏觀經濟政策出發,以市場供給狀況和消費者需求為前提,以金融機構和募集風險投資為手段,以第三方機構服務為輔助條件,不斷尋求新技術、新產品,發明創造新專利,不斷創新。當經濟跟隨世界經濟發展大方向不斷改革、不斷進步時,以往的軟環境不能再以不變的形態延續下去,新的市場需求必然對技術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當技術創新所需環境已經不能滿足創新發展的各個階段時,需要對環境提出新的要求,對市場、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政府宏觀政策提出新的要求,而這些新要求的實施最后要反饋到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他們之間是一種螺旋式的發展過程。如果在法律政治大背景下,經濟政策、資源環境、服務機構三方能夠實現和諧的互動關系,那么對產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有效發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產業處于一個相對和諧的創新環境,對創新主體是一個極大的激勵,以科研機構和大學為主要領頭人的創新主體在愉悅的氛圍下有效地推動技術創新活動,促進其向企業的技術擴散和轉移,使沉淀的技術創新成果活化其商業潛力,實現其商業價值。
如圖2所示。技術創新活動初期,受內外環境因素和追求高額利潤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海洋能產業系統內不管是大學、科研機構還是技術性企業,都開始萌生技術創新動力,并在各種創新動力因素的驅使下,具有資金實力或技術水平的單位最先發起技術創新活動,在汲取其他創新成果知識外溢的基礎上,挖掘市場切入點,尋找最有價值的商機,以論文、專利、商業投資、新產品、技術發明等成果產出為最終目標,開展技術創新行為,這一時期以動力機制為主,動力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創新系統的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技術創新行為的提出,技術創新活動進入了開展、實施階段。創新活動并不是有了人員和經費就可以自動進行,它要依托一定的社會組織,研究機構、大學和技術型企業成為創新活動基本組織單元的同時,從事創新活動也需要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為支撐,創新支撐子系統所提供的政策環境、法律法規制度保障從國家層面對創新提供引導、支持和管理,服務環境和金融支持保障等資源環境既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市場需求,又是經費籌集的源頭保證,而基礎設施條件又是一切活動能夠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這些支撐資源如何能夠有效地與創新主體相結合,凸顯了協調機制的重要性,創新系統的協調機制不僅要協調創新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創新主體本身內部資源的協調,而且要協調創新主體與創新支撐系統內資源之間的相關作用關系,支撐系統對創新主體的協調主要表現為約束和激勵,通過控制資源和環境進一步或約束或激勵創新主體創新行為的實施過程,整個過程涉及物質、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在創新活動的開展實施階段,除了協調機制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創新擴散機制和信息傳導機制同樣發揮著至關的重要作用。如圖2所示,創新主體之間需要通過自愿交流創新想法和觀念,相互之間通過隱性知識和經驗的傳遞和學習,挖掘更有價值、更具見解、更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概念,這一過程要受到創新支撐系統的或抑制或促進的控制,當然,這一過程可以發生在協調機制之前,也可以與協調機制同時發生,說明技術創新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控制。在這一階段,動力機制相比初創期的勢頭有所下降,發展機制和協調機制顯得更為重要。
圖2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運作過程
當創新成果在實驗室或其他研究場所即將浮出水面時,產業進入了創新成果轉化階段。這一時期的任務是將技術創新成果通過技術市場、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或商業服務機構實現其商業價值,通過開拓多方面銷售渠道,將創新環境和創新資源作用于創新主體所形成的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實體顯示物公諸于社會和國內外市場,這一過程需要保障機制的保駕護航,保證成果的及時轉化、保證政策環境的及時制定和改善、保證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政府、行業、市場和社會反饋、保證整個創新活動的各個階段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充裕,等等。在這一時期,除將成果轉化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總結本階段創新經驗,挖掘新的創新點,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創新活動,付諸新的創新行為,進入新一輪技術創新周期,這樣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國海洋能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國盡快占據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增強國際競爭力。在這一運行階段,保障機制最為關鍵,動力機制和發展機制及協調機制貢獻程度相對降低。
框架模型
(一)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模型
本文構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結構模型,試圖揭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內在運行機制與規律,如圖3所示。
圖3 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框架模型
(二)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運行關系
創新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企業與高等院校的關系。企業是我國海洋能產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主體行為者,企業內每一項研發活動均離不開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當外界環境發展變化急需新產品和新技術時,企業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最快接受信息反饋的行為主體,通過動力機制的促進作用,推動企業創新層進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高校是向企業輸送專業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企業和高校之間通過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實現技術人才的流動,一方面,企業通過贊助等措施向大學提供實習、科研資金資助等便利,加強企業招聘優秀人才意識;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通過到企業內部工作學習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之中,增強了自身社會實踐經驗。另外,許多高校教師自己創辦公司,通過整合高校內部資源、汲取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從高校內部衍生出許多與高技術有關的小公司,有利于我國海洋能技術的轉化和擴散,促進我國海洋能技術創新活動的鏈式反應。
2.企業與科研機構的關系。與高等院校相比,科研機構具有更先進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更專業的技術研發人員。如果將技術創新成果比喻成商品的話,企業是實現其商業價值的主要場所,科研機構是使其發生的實驗室。企業為追求商品帶來的最大利潤,并不會過多地關注創新成果技術研發工作,更注重技術創新成果能夠為其帶來多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科研機構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發工作的機構,它通過專業人員在實驗室反復試驗研究向企業提供可行的技術研究成果,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憑借各自的優勢,各司其職,穩定和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同時,又為各自節省成本,企業省去了技術創新的研發過程,直接實現創新成果的商業化;科研機構略去了技術創新成果的營銷過程,加速了技術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在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中,企業和科研機構通過合作達成技術聯盟,一方面為各自節省了重復工作帶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共同維護技術市場的協調發展。
3.高校與科研機構的關系。與高校相比,科研機構是開展技術研發活動更專業的場所,兩者共同的特點是均可以向企業輸送高技術人才,兩者之間的創新關系體現在人才和技術的交流,高校向科研機構提供創新人才,科研機構向高校提供創新成果的研發技術。對于我國海洋能方面的研究開發項目,國家海洋局會抽取一部分與高校合作,例如,國家海洋局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合作完成2012年度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標準與規范成果整合與集成”,雙方利用各自的優勢完成相應任務,高校憑借豐富的理論優勢發表與項目有關的優秀文章,國家海洋局憑借先進的技術研發設備展開技術創新活動實驗,通過階段性成果的轉讓、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兩者共同完成技術創新成果的獲得。
創新支撐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政府及產業部門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政府及產業部門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政府及產業部門認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活動的發源地,兩者均具有不同的優勢。高等院校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聚集地,政府及產業部門可以通過財政投入對重點學科和專業加大投資力度,為學校擴建和建設重點學科提供便利條件,為培育優秀科研人才、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供基礎。科研機構在項目申請方面具有重要的優勢作用,可以與產業部門或政府合作,解決國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關鍵性問題,為國家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外部保障。
政府及產業部門的相關規定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展開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政府及產業部門會對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扶持的行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對具有創新潛力或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在稅收政策、企業補貼以及風險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傾斜性,并會通過公共政策服務為其創建便利的創新環境。同時,企業創新過程中信息的不斷反饋也是政府加強財政投入的必要條件,通過信息的不斷反饋,政府及產業部門可以及時的關注企業的創新情況,適時督促企業改變創新政策,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最大限度的技術飛躍。
二是創新輔助機構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創新輔助機構主要指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之間的資源流通,為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保障。金融機構以資金的形式,及時彌補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資金匱乏的問題,為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渠道。中介機構主要負責創新成果的商業化運作,保證創新技術成果能夠順利實現其商業化價值。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貫穿技術創新活動的始終,在輔助創新主體順利完成創新活動的同時,又為創新主體提供新的業務活動。
三是其他支撐環境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創新主體向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供人力和物力資源,創新輔助機構向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提供資金資源和商業化運作支持,而這些活動都需要在宏觀經濟環境、法律政治環境等外部環境背景中產生和發展,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對人力、物力和資金的需求會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隨之改變。相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間的創新意識影響著外部環境,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活動開展需要依托于法律政治環境,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與宏觀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并且,及時了解當前國內和國際市場海洋能產業的最新進展,才能以最大限度實現海洋能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價值。
運行機制是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關鍵,與任何一個產業相似,運行機制是產業發展的血液,將創新主體和創新支撐環境緊密鏈接,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能夠有效運行取決于產業內部各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和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系統內各個子系統協調一致相互合作,若要在保證自身運行效率的前提下跨越系統限制,運行機制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通過各自特有資源優勢,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推動系統朝著有序協調的方向運行。如圖3所示,運行機制在整個技術創新系統內,或作用或反作用于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在產業整個技術創新周期內,與創新主體子系統和創新支撐子系統形成鏈式循環,其內的各種機制分散于創新過程的各個環節,成為我國海洋能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系統創新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1]程郁,王勝光.創新系統的經濟學新釋:創新經濟體[J].中國科技論壇,2010(6)
[2]柴玉萍.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可再生能源,2011(2)
[3]蔣秋飚,鮑獻文.我國海洋能研究與開發述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2)
[4]趙剛.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197)
[5]李穎.高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8(9)
[6]關健鑫.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化經營知識產權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
[7]柳卸林,劉建兵.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報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8]Edwin Mansfield.Aeademie research underly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s:sources,characteristies and financ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es,1995
[9] Feldman M.P.Thegeography of innovation [M].The Netherlands:Kluwer Aeademic Publishers,Dordreeht,1996
[10]Freeman,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1996
[11]Lee Branstetter.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academic science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R].Diseussion paper series APEC study center,2004
[12]楊東奇,陳娟,邢芳卉.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環境建設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2)
[13]宋清,胡雅杰.促進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的孵化要素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5)
[14]劉立.創新系統功能論[J].科學學研究,2011(8)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作者簡介:丁瑩瑩,哈爾濱商業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產業創新管理、技術創新;宋曉洪,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 (責編:賈偉)
F206
A
1004-4914(2014)12-067-04
哈爾濱商業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14rw25);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D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YJC630142);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2010GXS5B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