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雯 孫昌龍
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發展研究
●馬雯雯 孫昌龍
以南疆鐵路沿線地區為研究對象,對該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結合旅游業優劣勢分析,對南疆旅游業發展進行了定位,并提出以“一線貫穿全境,兩座核心旅游城市首尾呼應,四片旅游區域相互銜接,提煉四大文化主題精髓,依托六個旅游城市,突出十大旅游精品景區特色”的整體旅游布局。
旅游業 旅游資源 空間布局 南疆鐵路沿線
南疆鐵路沿線區域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位于東經73°26'~93°45'、北緯35°33'~42°26'之間,地域范圍包括南疆鐵路途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以及和田地區的沿線各縣市。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自1986年旅游業正式列入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后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在90年代后取得長足進步。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整體發展態勢穩定,發展水平穩步上升。自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后,旅游業已逐步被培育成為南疆鐵路沿線新的經濟增長點。
1.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經濟貢獻率逐年上升。2000年以來,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對經濟的貢獻率逐年上升。2002年至2011年,旅游業總收入以年均14.35%的速度增長,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區同期GDP年均增長速度。2011年南疆鐵路沿線實現旅游總收入67.68億元,是2002年的3.34倍。
2.旅游企業逐年增加,旅游接待能力逐漸增強。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在自治區旅游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穩步發展,旅游企業逐年增加,旅游接待能力逐漸增強。2011年南疆鐵路沿線有旅行社55家,旅游星級飯店129個,客房數1.32萬間,床位數2.28萬張。以巴州為例,2000年巴州有旅行社10家,旅游星級賓館僅28家,2011年巴州旅行社達到16家,星級賓館數發展到45家。
表1 2011年南疆鐵路沿線地區旅游業發展情況
3.口岸旅游初見端倪。南疆鐵路沿線境內有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卡拉蘇、紅旗拉甫四個國家一類口岸及喀什國際機場口岸。為發揮南疆邊境線長、口岸多的優勢,各口岸開展了“口岸邊境游”,口岸旅游業已逐步形成了以國門旅游通道、界碑參觀、中亞小商品市場等為主的旅游形式,口岸旅游初顯端倪。
4.旅游景區景點開發步伐加快。上世紀90年代后,南疆鐵路沿線相繼開發了絲綢之路旅游、沙漠探險旅游、登山旅游、草原風光旅游、古城遺址旅游、民俗風情旅游、節慶旅游、環塔汽車旅游等多種主題旅游項目。旅游交通狀況的改善,將直接推動各個景點的建設和相互之間的銜接,為南疆鐵路沿線旅游發展規劃藍圖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1.優勢分析。南疆鐵路沿線除了具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和馳名中外、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外,還具有自身所獨有的民俗風情旅游和登山、探險、漂流等特種旅游形式,這些不同的旅游方式使南疆鐵路沿線的旅游發展具有多元化優勢;南疆鐵路沿線與歐洲客源市場距離較近,與中亞、西亞和南亞距離也較近,近年來交通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都將為南疆旅游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國家到自治區再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出臺了許多促進旅游開發的優惠政策和管理辦法,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劣勢分析。南疆鐵路沿線與客源地交通線太長,旅游費用昂貴,缺少與國內外的直通航線,且內部景區間道路連接不暢,使得游客的旅途交通成本居高不下;旅游形式和旅游內容大多以觀光旅游為主,結構單一不合理,難以滿足旅游者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政府投入相對不足,自籌資金不到位,使旅游資源開發只偏重知名度較高的旅游景點,而忽視對其他潛力較大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另外引資途徑有待拓寬;受氣候條件制約,旅游淡旺季明顯,影響企業經營效益;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的發展缺少區域間的協調,尤其是各縣市對資源的分割,無形中破壞了旅游資源開發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重復開發不止,內部競爭導致效益下降,影響了旅游資源開發的效果;南疆鐵路沿線臨沙漠邊緣,生態環境較脆弱,旅游地承載力較低,使得旅游資源的開發難度加大。
3.發展機遇。預計到2020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60億人次,旅游業將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第一目的地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使國家發展經濟戰略中心向西部地區轉移,旅游業是西部開發中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加入WTO將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資,促進西部旅游開發,形成世界級旅游精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政府將逐步放開旅游業的發展方式,逐步形成多元投資途徑,大型民營企業資本將逐步介入旅游業;新的旅游方式的涌現,如商務旅游、會議旅游、私家車旅游、分時度假等新旅游方式日益盛行;目前國內大多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環境容量已趨于飽和,有的甚至超負荷運行,市場要求旅游產品不斷更新,并向西部擴展;濃郁的民族風情,極具挑戰性的特種探險旅游項目等,都對國內外游客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4.面臨挑戰。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發展與周邊及國內其他地區存在競爭,本區域旅游發展相對滯后,要想追趕這些旅游業發達地區,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國際上,各國都瞄準中國這一巨大的旅游消費市場,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中國游客;新疆由于航空機票價格過高,旅游成本過高,使意圖選擇新疆旅游的游客選擇了出境旅游;再者,隨著中國逐步放開國外市場,外資企業先進的國際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將對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模式構成威脅。
1.旅游產業發展定位。根據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現狀和長遠發展要求,抓住發展機遇,推動雙向開放,以航空、鐵路網建設為突破,以旅游精品工程為基礎,以西域風情為總體形象,以絲綢之路貫穿全區,達到旅游大產業、多功能、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南疆鐵路沿線的支柱產業,并充分發揮其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地位的提升;把南疆鐵路沿線打造成為旅游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熱點旅游目的地;實現庫爾勒市、喀什市由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向中國新興旅游強市、國際旅游名市的跨越。
2.旅游資源開發方向。根據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基礎條件,在對未來旅游業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開發重點是圍繞草原、森林、冰峰、沙漠、湖泊等自然風光,緊密結合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古跡等人文特色,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改善旅游產品結構,延續歷史文脈,體現自然、人文景觀,提升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品位。依據旅游產品開發原則及南疆鐵路沿線旅游產品現狀,將南疆鐵路沿線旅游產品譜系規劃如圖1所示。
圖1 南疆旅游產品譜系
根據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稟賦狀況、空間分布特點、組合類型、開發潛力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產業規模等,將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將其旅游產業規劃為:以一線貫穿全境,兩座核心旅游城市首尾呼應,四片旅游區域相互銜接,提煉四大文化主題精髓,依托六個旅游城市,突出十大旅游精品景區特色的整體旅游布局。
圖2 南疆鐵路沿線旅游布局
1.以絲綢之路中、南道古跡文化、民俗風情旅游一線貫穿全境。古代絲綢之路是貫通中西的世界最長的古老商道,這條道路幾乎涵蓋了南疆鐵路沿線主要景區景點,包含了南疆鐵路沿線幾乎所有的古代遺址遺跡線路,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文化感受,這條道路旅游項目與內容都極為豐富,其沿線至今可見的有眾多古城、石窟、墓葬等文化遺存及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均經過南疆。以此線貫穿全境,連接南疆各地州,形成整個南疆鐵路沿線區域大旅游環線。
2.構建庫爾勒市、喀什市兩座核心旅游城市。加強庫爾勒市作為全疆二級旅游交通樞紐的中轉功能,突出現代化新型城市建筑風格和現代城市園林建設風格。突出喀什市維吾爾伊斯蘭建筑風格。加強兩市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體系建設和旅游接待設施建設,注重城市的個性與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藝術底蘊和內涵,凝練塑造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或主體形象工程的建設。
3.重點培育四大旅游區。形成以庫爾勒市、博湖縣、焉耆縣、和靜縣、和碩縣為主的東部巴州水域風光旅游區域;以庫車縣、新和縣、拜城縣、沙雅縣、阿克蘇市為主的中部龜茲文化旅游區;以喀什市、阿圖什市、塔什庫爾干為主的西部民俗風情旅游區;以和田市、民豐縣為主的和田玉文化、古遺址古墓群旅游區。
4.提煉四大文化主題。南疆鐵路沿線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沙漠文化、龜茲文化、瑪納斯文化、十二木卡姆文化這四大文化資源具有其獨特性和唯一性,以這四大文化為主題,挖掘其內涵品質,以此抓住南疆旅游精髓,將文化底蘊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血液實現其長久不衰的生命力。
5.依托六個旅游城市。將南疆鐵路沿線庫爾勒市、庫車縣、阿克蘇市、喀什市、阿圖什市和和田市作為旅游發展的主要依托城市,依靠這六個市縣良好的交通、住宿等條件確立其為周邊輻射區域的旅游綜合服務中心。
6.打造十大旅游精品景區。重點打造環博斯騰湖風景旅游景區、巴音布魯克生態旅游景區、塔克拉瑪干沙漠-胡楊林生態觀光旅游景區、庫車龜茲文化名勝旅游景區、托木爾峰自然風光旅游景區、喀什民俗風情旅游景區、奧依塔克風景旅游景區、塔什庫爾干旅游景區、和田玉文化旅游景區、尼雅考古探險旅游景區等十大景區。
[1]祖木熱提·買合木提,孜比布拉·司馬義,帕夏古等.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9):1574-1579
[2]韓芳.新疆南疆五地州旅游空間整合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張瀅.旅游經濟效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新疆大學博士論文, 2006
[4]王輝,劉敬華,楊兆萍.新疆跨國旅游合作結構模式研究-基于空間區位選擇視角[J].人文地理,2014,28(2):156-160
[5]馬曉苗,宋向東,劉云芬.基于SWOT分析的南疆鐵路沿線旅游業發展策略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1(10):24-31
[6]楊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統及其精品體系建設[J].干旱區地理,2003.26(1):57-63
[7]蒲玉林,楊兆萍,韓芳.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區模式評價[J].干旱區地理,2012.35(3):509-516
[8]阿爾斯朗,阿布拉江,迪力木拉提.南疆鐵路沿線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構想[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20(1):91-94
[9]唐偉,李偲,李曉東.新疆主要旅游資源的地州際比較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93-97
(作者單位:馬雯雯,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0;通訊作者:孫昌龍,溫州經濟建設規劃院 浙江溫州 325000;溫州市低碳城市研究會 浙江溫州 325000)
(責編:若佳)
F592.745
A
1004-4914(2014)12-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