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張 麗
煤炭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切實履行其社會責任已成當務之急。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展開博弈分析,從政府、企業、社會的視角為煤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對策。
企業社會責任 煤炭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 博弈
煤炭是我國能源的支柱,煤炭行業的規模、人數、經濟總量在國民經濟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被社會和公眾寄予厚望。煤炭企業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履行經濟責任;而且要在安全責任方面,道德責任等方面解決存在的各類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該把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結合到煤炭企業現狀展開研究,督促煤炭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1.煤炭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取得的部分成就。2007年,神華企業首次公布了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的規范化報告。2009年,中國中煤能源集團首次發布《2008年社會責任報告》。2012年,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等十家大型煤炭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2013年,14家大型煤炭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除此之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以保障供應、安全生產、回報社會為主題,專門組織了有關煤炭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調查。通過調查報告可見,中國煤炭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責任意識明顯增強,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煤炭企業的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對于促進煤炭工業和諧礦區建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走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戰略意義。
2.我國煤炭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
(1)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不到位。部分煤炭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存在著很片面的看法。有的企業認為社會責任等同于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就是向社會捐款、提供資助、做慈善、投資興建公益項目等,沒有深刻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尤其是煤炭企業,往往是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驅使下承擔起的社會責任,沒有主動意識和內在動力,缺少履行社會責任的持久動力。
(2)缺乏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目前我國大部分煤炭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尚處在初級階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對于煤炭企業的主要考核指標仍集中于企業的生產和安全方面。而企業對于員工、投資方以及客戶的責任尚無完整的考核評價管理體系。
(3)安全生產落實不到位。煤炭企業作為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盡管國家對煤炭企業做了大量的投入和整改,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重視安全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采煤機械化程度。但煤炭企業仍存在生產的安全問題,直接影響了其履行社會責任。
(4)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國煤炭企業生長期采用粗放式生產,導致煤礦資源回收率偏低。我國煤炭回采率只有大約30%—40%,而西方發達國家回采率高達85%以上。采掘方式落后、導致大量的煤炭資源浪費,浪費資源的同時導致環境污染。煤炭開采和利用存在的環境問題破壞了其持續發展的空間。
(5)礦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煤炭企業的職工,尤其是井下礦工多是臨時合同工,工作條件艱苦,合同期滿就會終止合同關系,而終止合同關系的員工如出現相應的職業病,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為職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條件,保障職工職業健康,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和其他疾病對職工的危害應作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第一要務。
1.博弈模型角色分析。
(1)煤炭企業。煤炭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經濟人”的特性,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目標。因此,企業必然會做出理性選擇,在達成目標所涉及到的不同的實施方案中對比成本和收益,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追求最大利潤。而且可能尋找政府的法律和監管漏洞,或者為了逃避中央政府的監管懲罰和消費者的監督,尋求地方政府庇護。
(2)中央政府。從國家管理體制上講,我國中央政府的組織職能是管理關系到全國人民共同利益的事務。由于中央政府的自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全體利益趨同,而且也由于其法律上的職能地位,使得中央政府在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區別于地方政府,只具有“弱經濟人”的一些特征。例如,對于環境保護工作,首先中央政府應該站在全局和長遠利益的角度,制定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并施以嚴厲的最高監管;接下來,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完善防治污染的各項工作,并且要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大環保投入,促進環境保護工作良性發展。
(3)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常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具有“經濟人”特性,目前大都以GDP的發展水平、社會的穩定發展來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績。另一方面,具備監管職能,諸如對教育、就業、環境和醫療等公共物品的保障,從而考慮公眾利益。
(4)社會。中國社會力量薄弱,公民社會發育不成熟,這也使得在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過程中,社會發揮的力量還遠不及政府發揮的功能,這也使得社會責任承擔與否的問題,更像是政府和企業利益博弈而產生的結果。
2.博弈模型分析。在此,對于煤炭企業、政府和社會三方建立博弈模型。模型假設煤炭企業先行動,對于企業的策略包括兩種:履行社會責任和不履行社會責任。如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則地方政府與社會的策略選擇有兩種:認同和不認同。如果企業選擇不履行社會責任,政府將采取的策略有兩種:對企業嚴厲監管和不管;社會也有兩種策略:強烈反應和不反應。
假設企業可以創造利潤π。如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記為C;但與此同時可以分別獲得地方政府和社會帶來的收益r1和r2(>0)。這筆收益客觀存在。假設R是政府與社會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得到的總收益,其中地方政府收益為λR(λ為分額),社會收益為(1-λ)R;并且,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可以認為地方政府或社會的監管成本很低,為簡化討論可看為0。
如果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不必花費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C,這筆資金可用于再投資,可獲得期望收益γC(γ為其投資收益率)。企業在增加自己經濟利益的同時損害到了公眾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與社會可能會對企業實施懲罰,分別記為M1和M2。以下對四種情形展開分析。①如果地方政府管制,并且社會反應強烈,政府管制成本記為C1,社會監督成本記為C2;②如果地方政府管制,但社會反應較弱,則政府的監管成本C3增加,因此C3>C1;③如果地方政府不管制,全部依靠社會反應強烈,則社會監管成本C3增加,因此C3>C2;另外,只要社會反應強烈,政府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一定會盡可能地減少監管成本,以此來增加收益④如果地方政府不管制,并且社會沒有反應,則政府和社會都不需要付出監管成本,但會對社會利益帶來損失C4。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關系C4>C3>C2>Cl。根據對地方政府的角色分析,我們知道地方政府的利益主要集中于稅收T和GDP增長,而收益和管制成本之間是成反比例關系的,這也造成地方政府有放松管制的利益沖動;
現根據煤炭企業、地方政府與社會三方展開博弈分析,如圖1博弈樹所示。
圖1 博弈樹
首先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只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和社會都會從中獲得收益,分別為λR和(1-λ)R。而企業履責,只有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企業才會得到最大收益。因此均衡路徑就是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政府與社會認同。由此可見,要想實現三方利益最大化,首先需要加強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責,同時,鑒于企業與政府、社會間很強的關聯性,企業在履責的同時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接下來分析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由于企業具有“經濟人”特征,會盡最大可能降低成本,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只要政府和社會選擇不監督,則企業必然選擇不履行社會責任。對于政府,也具有“經濟人”的一面,借助于企業的利益,可以實現GDP的增長和稅收增加,因此,企業必然選擇不履行社會責任,則政府也會做出“不管制”的最優選擇。由于政府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而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并不顯著,因此,社會通常做出“不監督”的選擇。由于已知企業做出不履行社會責任的選擇,政府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不管制的選擇,社會只能做出不監督的選擇。所以,在這個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中,博弈的均衡結果就是企業不履行,政府不管制,社會不監督。比較各種情況下企業、政府和社會的收益,我們可以看到,該均衡狀態下路徑收益最大。但此時社會的損失最大,收益為-C4。
由于地方政府不足以提高企業履責的自覺性,不足以提高全社會的全部利益,現在引入中央政府代表全社會的利益,它會對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處罰,也會對地方政府監管不利的現象進行處罰。為避免處罰,地方政府會考慮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行為進行監管,企業也可能會考慮履行社會責任。如果中央政府加強監管,并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處罰力度,就會導致企業的期望收益由于和處罰金相抵消而減少甚至為負值,此時企業將會選擇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但由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概率的增加,地方政府必然會放松監管,從而出現新的均衡,即政府不管,企業履責。但隨后企業會發覺政府的不監管,因此選擇不履行。所以,中央政府只能在短期內降低企業不履責的概率。如果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政府社會責任監管缺位的處罰力度,地方政府將加強監管。企業會降低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但企業的履責帶來的是地方政府的放松管制,地方政府會通過企業稅收增加利益,而稅收與企業收益正相關,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投入越少,企業再投資金額就越多,地方政府利益也越多。
通過對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的博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若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政府和社會認同,將會創造社會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首先要加大企業履責,同時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第二,若企業不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為了不對社會造成危害,需要加強政府監管職能。一方面是對企業的監管,另一方面是對地方政府的監管。中央政府可針對地方政府監管缺位處罰,盡管并不能在長期中使地方政府更盡職責,但其最終作用卻降低了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
1.政府。首先,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督。國家機關對企業社會責任做出立法規定,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提供依據。針對煤炭企業,以《煤炭法》為基礎進行補充和修訂。一方面,加大有關煤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安全生產的保障這兩方面內容的比重;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與《煤炭法》相配套的法規和規章,避免法律規定過于宏觀的現象,并提高《煤炭法》中技術性法律規范的修改頻率。鑒于企業、政府、社會三者利益博弈,各級政府需要加強監督,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其次,加強科學引導,建立激勵機制。建立政府的宏觀引導機制,對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良好記錄的企業給予表彰,并享受稅收優惠、產業準入、優先采購權等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在內部建立自我約束和激勵的管理機制,建立科學持續的社會責任的目標體系。倡導企業定期評估履責狀況,并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促進企業自我管理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煤炭企業,可調整煤炭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制度。雖然我國煤炭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的收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重復和交叉收費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將煤炭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合二為一;參考資源儲量、開采難度、煤種優劣、市場煤價的變化等因素實行差別稅額,使征稅活動更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并實現稅收的公平;將回采率的高低與煤炭企業的稅額直接掛鉤,對超過法定回采率的煤炭企業給予減稅或免稅的優惠,調動企業采用合理的方式開采煤炭以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再次,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在許多成熟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已經有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都要求必須包含社會責任具體內容,并包括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評價指數。我國政府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2009年,首次發布了《中國100強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2009)》,并不斷予以完善,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準性參考。
最后,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地方政府不僅要加強對企業履責狀況的監督,同時應不斷加強企業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培訓。通過指導、咨詢、幫助等方式,有助于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提高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認識水平,樹立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度。
2.企業。首先,企業要樹立起“人本管理”的重要理念,加強企業的文化管理,形成企業的責任競爭力。企業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他們的支持是實施社會責任管理的保障和關鍵。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樹立自己的信譽品牌,將企業自身的責任文化與企業文化緊扣。通過對政府、員工、商業伙伴、消費者、社區、環境等對象的社會責任的輸出,樹立更高層次的企業品牌的。其次,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如今,已有學者提出“責任型戰略”,指企業以履行社會責任為目標,將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尊重員工、誠信經營、熱心公益等眾多理念貫穿在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價值鏈的各鏈條上,并且通過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為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內外部環境,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最后,企業要加強環境保護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以清潔生產方式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高效合理地利用資源,并有效控制和處理“三廢”,防止環境污染,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3.社會。首先,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公眾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會對侵害自己權利的企業或產品施以法律武器的制裁,并從客觀上評價企業履責優劣,對違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嚴厲的監督。使企業在履責中營造出公眾文化。其次,非政府組織在企業與社會之間建立起靈活多樣的平臺,協調溝通,完善磋商機制,通過非政府的渠道,使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得以高效率解決,從而緩解政府和社會的壓力。在煤炭行業,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將充分發揮聯系政府、指導行業、服務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并對廣大企業的訴求積極反應,進一步推進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工作,為煤炭工業的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美好未來而做出不懈努力。最后,加強宣傳教育,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新聞媒體應發揮積極作用,給予企業更多的理解和正面宣傳引導,營造“承擔社會責任光榮,逃避社會責任可恥"的輿論氛圍。加大企業社會責任宣傳力度,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1]匡海波.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6-90
[2]李丹.煤炭類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43-56
[3]王明亮.基于博弈論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3(2)13-17
[4]徐艷麗.煤炭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20):44-45
[5]王洋.政府監管與煤炭企業是否違法生產的博弈分析研究[J].煤炭技術,2013,32(5)257-258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太原 030024;作者簡介:張麗,太原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資源環境管理。)
(責編:李雪)
F270
A
1004-4914(2014)12-2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