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濤 于月民 于麗艷 蓋芳芳
工程力學課程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趙繼濤 于月民 于麗艷 蓋芳芳
工程力學是工科專業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對工程力學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教學新模式對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尤為重要。更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內容、強化實踐環節、注重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綜合運用,將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重視工程力學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工程力學 應用型人才 教學研究
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是大勢所趨。工程力學課程基礎性強,具有很強工程背景,在工程設計和實踐中的應用廣泛,工程力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的啟蒙課程,而且也是工科專業學生今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必要工具。為此,對工程力學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教學新模式對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尤為重要。
更新教學觀念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更新教學觀念,需要廣大教師樹立教學改革意識,同時重視學生分析與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工程力學與工程實踐的結合。例如在講解提高梁彎曲強度措施時,教師在講授一種措施后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其他方法,以常見的工程結構為例讓學生分析設計中包含的力學原理,如建筑物門前雨篷下的懸臂梁結構(如圖1所示),設計成變截面的同時,往往在中性軸附近會適當減小截面尺寸,目的是什么?還有其他方法提高強度嗎?(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相同截面面積時獲得更高的提高抗彎截面系數,即提高W/A值,從而提高抗彎強度;還可以通過增加支撐或者施加反向拉力等方法實現目標。)通過向學生介紹工程力學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及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1 雨篷結構
充實和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整合課程體系,將理論教學體系分為基礎篇和專題篇,基礎篇是國家教委工程力學基本要求的內容,包括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中的經典內容。在學習完四種基本變形后,在教學中可以單獨開設專題篇。例如強度問題專題,由各基本變形的強度問題的研究步驟入手,明確桿件受力—求解內力—應力分析—建立強度條件(解決強度問題),在分析中尋找各類變形問題的相似處,例如內力變化與外載荷的關系、應力公式推導方法、強度條件形式等,可以提問內力、應力和變形的控制因素是什么?從而提出“控制界面”的概念。類似的可以開設剛度問題、等強度問題、穩定性問題等專題。這種深入淺出、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工程力學是各工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由于專業性質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同,所講授的內容及側重點也相應地有不同要求,為此根據專業需求引入專題介紹。例如針對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專業開設復合材料的力學基礎、力學模型及失效準則等專題;針對采礦工程、礦物加工等專業開設巖石力學的基本理論、支護與加固中的力學分析等專題。通過課程內容的充實與創新,能夠充分滿足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切實起到加強基礎、鍛煉能力、開發思維、提高素質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工程力學課程教學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均已形成一定的模式。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的內化僅靠課堂講授是不夠的,需要搭建一個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平臺,在保證基礎知識體系完整的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力學建模課,布置綜合設計項目,把實際工程經驗和案例引入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在課程中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紙橋設計競賽、結構設計競賽等。參賽同學按照規定人數范圍自行組隊,撰寫設計論文和設計制作實際作品,并通過實驗驗證模型與力學分析過程的正確性,這些實踐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力學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學能力、寫作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知識應用能力,從而鍛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實現教育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例如我國高等學校長期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教師備課只備教材、輕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運用不廣泛等。這樣的教學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灌輸,明顯缺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學業成績好,但不能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隨著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逐步展開,改革高等學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之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迫在眉睫。
(一)注重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針對工程力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探索形式新、效果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力求啟發式、討論式的研究性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內容的啟發性,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考慮學生的反映,有針對性地按課程重點、難點分層次設問、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軸向拉伸與壓縮的強度條件后,引導學生主動推導扭轉、彎曲變形下的強度條件公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公式的理解。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或手邊的一些實物進行演示,如講授力對軸之矩時,用教室的門進行演示,與門軸平行的力和與門軸相交的力均不能使門發生轉動;講授扭轉失效問題時,由粉筆的扭斷實例,觀察脆性材料扭轉破壞的斷口形貌,引導學生分析脆性材料的力學性能;講授壓桿穩定時,以直尺為例,演示失穩過程,啟發學生確定歐拉公式中的截面慣性矩,運用直觀教學法,能有效提高講課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和掌握新知識、新內容。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教學方法便于師生之間感情交流與課堂節奏的把握,使師生的思維同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但承載信息少并且過于單一,難以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教學模式枯燥單調,重復性工作較多,效率低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革新教學手段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可能。現代教育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優點:可以將網絡、課件、錄音、錄像和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傳輸媒體用于教學活動,不但可以大大增加講授效率,而且圖、文、聲、像并茂、動靜結合,形象生動,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工程力學課程的改革也是是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需要在不斷變化的。如何轉變思想、完善教學內容、強化實踐環節等問題,都需要教師在今后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根據學生專業及學習特點,結合工程實際需要,更新教學方法,將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1]張燦輝.論新形勢下如何轉變高等教育思想[J].大眾科技,2006(4)
[2]李永明.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在于更新教學觀念與方式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
[3]于月民,孫立紅,閆龍海.力學基礎課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4]楊惠芳.從中西對比看我國高校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8)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責編:賈偉)
F240
A
1004-4914(2014)11-247-02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下力學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GBC1212082);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以創新實驗為平臺的工程力學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研究”(GBC1213109);黑龍江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工程力學》課程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Y14-136);黑龍江科技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構建力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研究”(JY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