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龍 馮 梁
向海洋進軍 建設海洋強國
朱金龍 馮 梁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且未來前景無限。海洋科技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推動力,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強國的重要標準,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基礎,海洋綜合管控能力是建設海洋強國的保證,上述五個方面相互依托,方可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
海洋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但比例不足,結構失調。從海洋局的統計數據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海洋經濟總量每年都保持較大的增長幅度:至2012年,我國的海洋經濟總量達到50087億元。雖說總量不小,但它占我國經濟總量的比例卻很小, 2012年的比例是9.6%,到2015年的目標也才是10%。相比海洋強國而言,這個比例實在太小。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偏少,多來源于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漁業等。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3%、45.9%和48.8%。這種格局不利于海洋強國的實現,因此,必須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海洋開發有所作為,但規模和程度還遠不夠。我國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進程逐漸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海洋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第一,隨著海洋油氣業的快速發展,海洋石油產量日益增多, 2010 年海洋油氣當量已突破 5000萬噸,成為我國原油增量的重要來源。第二,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取得重要進展。繼 1999 年獲得夏威夷東南方7.5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多金屬結核調查“區域”之后, 2011年又在印度洋西南部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近年來我國在東海和南海針對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海洋資源、能源開發的技術日漸成熟。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方面的開發技術已基本成熟、日趨完備,并積累了豐富的建站經驗,海洋生物基因技術也獲得較大進展,在過去十多年中,有超過 6500 種新藥物從海洋生物中產生,海水淡化技術也已成熟,在沿海一些嚴重缺水城市水資源問題的解決中發揮出明顯作用。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戰略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還很有限,深度和廣度也都不夠,總體大約落后10~15年。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近海油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1%,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近海漁業資源過度開發,同時外海漁業資源又利用不足;可養殖灘涂利用率不足60%,宜鹽土地和灘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內淺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和海洋能的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較低;南沙群島附近深海區油氣開采不足,國外油井已達上千座,而我國卻一座也沒有,等等,這些都是目前我國海洋戰略資源開發面臨的突出問題。
海洋科技有所突破,但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距離。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環境探測技術、海洋再生能源實驗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海水資源利用技術、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技術以及海洋裝備制造上取得較大突破。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我國仍有著較大差距。譬如,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達到了80%左右,而我國只有30%多;我國在海洋調查科研、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預報和信息服務、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和海洋農牧化等領域,還都需要大批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在海洋工業科技方面,尤其是在特殊船舶、材料、設備的制造上,我國存在技術瓶頸。可以說,我國在海洋科技隊伍、科學研究領域、海洋技術發展結構以及海洋科技產業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只有提高海洋科學技術水平,才能走出薄弱,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洋生態環境有所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雖說《海洋環境保護法》已施行多年,但狀況好轉并不明顯。目前,污染和損害我國海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陸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污染、人工傾倒廢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興建和海洋開發。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漁民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致使部分灘涂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等等。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較輕。據統計,我沿海各種類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處,黃渤海沿岸有100多處,東海、南海沿岸100處左右。
海上安全總體穩定,但不確定因素增多。與周邊國家海上爭端和摩擦呈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我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國和平發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環境,特別是對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清醒認識面臨的主要海上安全威脅:國家尚未完全統一,領土有被割裂的嚴重危險;國家海上武裝力量,特別是海軍的正常活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軍事安全利益受到侵害;隨著國家經濟日益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海洋運輸、海洋生產和海洋環境面臨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安全威脅。隨著美國亞太戰略的逐步調整,針對海洋權益爭端,美國在背后的推波助瀾角色會更加明顯,有關國家聯手對我的態勢也日益明顯,地區安全環境中的對抗因素上升;隨著海洋環境的變化與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各國也在從關注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向深海、國際海底和極地延伸。各國為維護和拓展海洋權益的力度將會加大,其海軍為謀求海上發展優勢而引發的軍備競賽也將更為激烈。
切實擴大海洋開發規模,優化海洋產業結構。鑒于我國海洋目前的開發狀況,需要抓緊時間擴大規模,優化結構。首先,加強深海資源開發能力,脫掉深海區零油井的帽子。從目前形勢來看,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洋油氣、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礦產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海上維權斗爭的形勢和深海開發能力的不足。當務之急,必須加快提高深海開發能力,及時把握形勢,在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盡快推動我國對爭議海域以油氣為主的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其次,拓展國際海域與極地科學考察活動。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各國關注的重點向國際海底、北極和南極延伸。我國也應該在此方向有所作為,以免因他國的藍色圈地運動而影響我國的利益。再次,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第一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個藍色經濟帶,應充分加以利用。可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建立資源利用節約集約化程度較高的海洋工業基地。再以工業為基礎,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開發深度和廣度的同時,我們還應提升海洋調查評價能力,注重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我國的海洋事業發展而言,在2020年前后,我國應將探測海區從西太平洋擴展至印度洋、南北極;在南沙地區有能力開采油氣礦產資源;在海洋生物新資源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海洋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努力實現2020年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
持續扶持海洋科技創新,提高海洋發展動能。要想實現海洋強國,科技進步必不可少,它是發展的引擎,前進的動力。真正的海洋強國應當是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很強、海洋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較高的國家。對以海洋強國為目標的我國而言,應從以往依靠擴大海洋資源開發,轉為依靠技術進步,以技術創新改造傳統海洋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有:一是推進海洋科技開發。尤其是對科技薄弱點進行攻關研究,減少核心設備或技術對國外的依賴程度。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經費投入。鼓勵相關機構進行海洋科研,扶持重大海洋項目的立項、研究與投產運用。三是構建高素質的海洋科技隊伍。以科研項目為牽引,以經費投入為支撐,努力形成由海洋科技創新人才、海洋業務專業人才、海洋科技產業人才及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相結合的年齡結構合理、專業結構完善、以高級科技人才為主力軍的高素質海洋科技隊伍,保證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具備強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撐。
有效開展海洋生態維護,確保海洋環境美好。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構建美麗海洋。美麗海洋的前提是陸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根本扭轉,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建立。要想實現海洋強國,必須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切實開展保護工作。第一,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導機制,設置行使有效的海洋環境科研機構和監測機構,積極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對我沿海及重點港灣的污染調查監測工作,為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學依據。第二,確立正確的海洋開發政策,避免過度開發或不科學的海洋工程建設。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謀發展,堅持集約用海,科學用海、生態用海。第三,設置一整套科學的、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態風險的工業項目用海,減少海洋開發對近岸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沖擊。第四,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規章制度,保障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落實。第五,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凈化污染,應對自然災害的破壞,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顯著增強海洋管控能力,保障海洋秩序井然。海洋管控能力是衡量海洋國家強弱的一項重要指標。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強化綜合管理海洋、控制海洋的能力。我國目前面臨的復雜而多樣的海上威脅,也亟待國家擁有強大的海洋管控能力去解決、去應對。基于目前規劃,至2020年,我國海洋綜合管理體系應趨于完善,海洋事務統籌協調、快速應對、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并且,國家海洋權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維護和保障。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推進海洋強國事業,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增強海上實力,提高海上競爭力。海上實力是海上一切活動的支撐和安全保障,實力強則具有更多優勢,擁有更多話語權,可更多地達成自己的意圖。二是要健全海上執法體制,提高有效監管、監視監測和維權執法能力。目前,國家海洋局已經重組,海上執法力量也趨于統一,但體制調整是個復雜的過程,必須做好銜接和融合,真正做到執法體制統一、高效。三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規,彌補海洋綜合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的空白和滯后。在我周邊,已有多個國家出臺海洋法律,為侵占我國海洋權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去年越南海洋法的頒布則再一次刺痛我們的神經。我們也應加大對海洋法律的研究,早日出臺海洋基本法,為海上維權執法提供依據和法理支撐。四是要全面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對我國來說,需要準確把握國際海洋秩序發展形勢,提高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和海洋事務磋商能力,譬如深入參與海洋環保、海底資源開發、漁業資源管理、海事與救助等涉海國際公約、條約、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努力營造和諧海洋局面,促進地區繁榮穩定。海洋強國并非一國之強,它應有更多地義務去幫助他國。我們要深化拓展與其他國家在海洋領域的合作。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雖然我國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十分艱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為沿海國家的合作之海、友誼之海。譬如,建立海洋災害預測、應對機制,做好南海區域的海洋預報減災工作;推動我國與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邊國家在海洋環保、科技、海嘯、風暴潮等領域的合作,進行技術交流,促進并帶動周邊地區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勢必會給周邊國家帶來顧慮,這種顧慮若被西方右翼勢力所左右,則會演變成類似于“中國威脅論”的敵對心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最大特點是將通過和平發展的路徑,對周邊國家來說并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是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擔當。我國一直倡導并踐行“和諧海洋”的理念,遵循《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安全對話與合作,愿與各國一道,共同維護海上安全,切實為地區繁榮穩定做貢獻。
(朱金龍:海軍指揮學院博士研究生;馮梁:海軍指揮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