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康生 徐建飛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攻堅期、深水區。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文約21000多字,分3板塊16個部分,涉及60個基本點。作為中國未來發展提綱挈領式的文件,《決定》科學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這次會議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提出新的歷史起點深化改革的嶄新目標,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體制、黨的組織領導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具體要求,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深化改革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潮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在改革中開拓前進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的新征程。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歷經磨難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雄偉壯麗的史篇。“改革已經成就了舉世公認的豐功偉績:當年那個城市衰敗,農村偏枯,封閉落后,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中國已經完全改變了面貌。我國經濟欣欣向榮,在工農業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都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1](24-25)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這短短的30余年里,華夏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僅有3645億元,201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2萬億元,是1978年的142倍;197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2012年進出口總額一躍而為38668億美元,是1978年的187倍;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到2012年增加了70倍,達到24565元。此外,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飛速增長,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僅有134元,到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為7917元,是1978年的59倍。這些客觀的數字在見證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改革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紅利。“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2](1)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一直是時代永恒的主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部署了經濟領域改革措施;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上;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引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嶄新歷史時期;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改革的領域轉向了“三農”;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七屆三中全會改革的主題又一次回到了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縱觀上述6次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不難發現改革是貫穿始終的時代主題,也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責任擔當。時代的發展為改革提出了新的命題,而改革的推進又適應了時代發展的主流。但在過去的30多年改革實踐中,改革的對象主要涉及經濟領域,幾乎都是專注于某一具體領域的微觀探索。而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大刀闊斧進行全局性、整體性、系統性的改革,所涉及的領域除了經濟領域,還包括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黨建等方面。其改革幅度之大、涉及領域之廣,前所未有。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改革部署最全面、最科學、最深刻的一次政策設計,它必將成為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人類發展史上再創輝煌。
二、深化改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期待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1031)這一論斷重點突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歷屆國家領導人都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人在“三個有利于”思想中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人則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則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當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決定,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歷史和實踐早已證明,任何社會改革,抑或政策措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黨和國家事業就會迸發蓬勃生機;倘若失去了民心,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改革是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引導社會發展的鮮艷旗幟,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要求完善改革措施,經濟的騰飛呼喚深化體制改革,人民群眾的利益期待推進改革措施。改革是時代所指,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改革不能停步,不能踏步,更不能退步。中國共產黨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意愿,改革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如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加大民生投入,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探索社會保障制度的新路子,真正讓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三、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選擇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他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他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2)。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注重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改革舉措,追求更加協同性、立體化、系統性的改革格局,以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博學睿智的遠見卓識,以時不我待的時代緊迫感,大膽嘗試,頑強奮進,努力使經濟更繁榮,政治更民主,法律更健全,科學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生態更美好。endprint
實現中國夢,在經濟上要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推進國企的改革與重組,放寬市場準入,培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市場經濟的主體,完成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漸進推進市場利率化、國際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營造寬松、和諧、充滿活力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同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變革,協調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
實現中國夢,在政治上要加快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健全法治中國,有效遏制腐敗行為,強化對權力的監督。
實現中國夢,在文化上要推進文化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實現文化繁榮和發展。
實現中國夢,在社會管理上要推進社會事業的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實現中國夢,在生態建設上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中國夢,在國防上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實現強軍夢。
實現中國夢,在黨的建設上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努力建設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利益的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四、深化改革是化解社會矛盾的實然之舉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方式消除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障礙,解決了前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但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曲折艱辛的過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更不可能一帆風順,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來了。當前雖然社會經濟仍持續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隱藏在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詬病”逐漸“浮出水面”。
經濟增長下行,經濟結構不合理,物質文明的發展依然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經濟發展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動力;行政機構臃腫,職能與權責出現交叉重疊,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蔓延;人口紅利逐步減少,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增長放緩,社會面臨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無視客觀規律,浪費資源,犧牲環境,導致生態失衡;過分追求效率,忽視調節分配,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越來越突出;民生問題較多,人民群眾熱切期盼能早日解決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等現實問題。錯綜復雜的各類矛盾致使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必須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膽略,沖破舊思想的束縛,擺脫習慣思維的障礙,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本清源。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通篇彌漫著濃郁的改革氣息,彰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決定》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潮流,貼近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決定》是勾畫中國未來社會的“恢宏巨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生動體現,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伴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吳敬鏈.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