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固
1941年8月1日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延安整風運動中的重要學習文件。今天重讀70多年前黨中央的這個決定,對于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作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化解執政能力不足的危險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決定》提出的問題仍有現實意義
70多年前,中共中央為什么要做出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并把它作為整風學習的重要文件呢?延安整風運動,是一個“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運動”,重點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這是延安整風的中心內容。強調調查研究與解決主觀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
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在要求。延安整風運動之前,黨內一些同志雖然口頭上、理論上也承認唯物論,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是違背唯物論的。延安整風緊緊抓住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學風同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根本對立和斗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就確立了指導中國革命最基本的思想原則。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要求從中國社會實際和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調查研究則是達到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根本方法。《決定》指出:“二十年來,我黨對于中國歷史、中國社會與國際情況的研究,雖然是逐漸進步的,逐漸增加其知識的,但仍然是非常不足;粗枝大葉、不求甚解、自以為是、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作風,仍然在黨內嚴重地存在著。”《決定》強調:“我黨現在已是一個擔負著偉大革命任務的大政黨,必須力戒空疏,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于歷史,對于環境,對于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方能有效地組織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決定》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振聾發聵的警示。起草《決定》的毛澤東不僅把調查研究看作是黨必須遵循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把調查研究提到克服唯心主義,防止盲動主義錯誤的哲學高度來認識。他強調:“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正因為這樣,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把調查研究作為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來加以提倡。
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毛澤東說:“共產黨領導機關的任務,就在于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謂認識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謂改造世界。”要做好這兩件事,都離不開調查研究。所以,“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為此,他向全黨提出了系統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即對敵、我、友三方的經濟、財政、政治、軍事、文化、黨務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工作,然后從中引出應有的和必然的結論。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由此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經驗。我們黨過去領導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現在又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最根本的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國情,創造性地解決革命和建設中的問題。這個結合的過程,始終是以調查研究為前提、為依據的。也就是說,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并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的。
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并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而忽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研究不夠,往往導致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領導意志脫離群眾愿望,從而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
二、《決定》特別重視從制度上規范調查研究
領導抗日戰爭,是我們黨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面對肩負的重任,黨必須力戒空疏、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歷史、環境、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因此,黨中央特別重視從制度上規范調查研究。
明確規定各級組織設置調查研究機關。1941年8月,中央做出決定,規定中央設置調查研究機關,收集國內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關系各方面的材料加以研究;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獨立區域以及八路軍新四軍的高級機關,各根據地的高級政府,均需設置調查機關作為各地工作的助手,收集各種材料加以研究。其后,《決定》明確規定:在中央下設中央調查研究局,擔負國內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關系各種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內設調查局、政治研究室、黨務研究室三個部門,作為中央一切實際工作的助手。北方局、華中局、晉察冀分局、山東分局、上海省委、南方工委及各獨立區域之區黨委或省委,均須設立調查研究室。《決定》還明確規定了調查局、政治研究室、黨務研究室的具體調研任務。
從制度上明確規定各級黨委設置專門的調研機構,建立從上到下的系統的調研體系,充分發揮各級專門調研機構的作用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年來,有些黨委設立的政策研究室,主要任務就是為領導寫講話稿,針對問題的實際調查研究做得不夠,這類問題是值得注意的。
開展調查研究領導者領導機關應帶頭。在全黨普遍整風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大力提倡調查研究。中央要求廣大黨員和干部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狀況,了解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學會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1941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決定》,設立中共中央調查局,以毛澤東為主任、任弼時為副主任。同年冬,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率領一支20多人的考察團,赴甘泉、富縣進行調查研究,獲得許多第一手資料。1942年1月至1943年3月,張聞天率領調查團在陜北和晉西進行了一年多時間的調查研究,整理出多份調研報告。張聞天率領的農村調查團,從延安出發到陜甘寧邊區的神府、綏德、米脂、晉西北的興縣做了15個月的實地調查,查閱了大量文字材料,寫出了調查報告《出發歸來記》,對調查研究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學習馬列主義“要從實際出發,而且要對這個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中共中央的一些工作部門和中央局、分局,也組織調研團開展調查研究。endprint
三、黨校干校必須進行調查研究教育
《決定》要求:“向各級在職干部與訓練干部的學校,進行關于了解客觀情況(敵、友、我三方)的教育。鼓勵那些了解客觀情況較多較好的同志,批評那些尚空談不實際的同志;鼓勵那些既了解情況又注意政策的同志,批評那些既不了解情況又不注意政策的同志。使這種了解情況、注意政策的風氣,與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風氣密切聯系起來。”
教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調研導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要求,各級黨委要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組織力量開展調查研究,努力回答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黨校干校要從提高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高度,精心組織好干部的調查研究教育。
黨校干校要開好調查研究教育課,教育學員樹立正確的調研導向。做好新形勢下的調查研究工作,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全面了解各種新情況,認真總結群眾創造的新經驗,努力探索各行各業帶規律性的東西,積極提供相應的對策,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服務。
黨校干校要教給學員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下基層調研立意要高遠,要站位全局,堅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緊緊圍繞黨委的重大部署和當前的中心任務來謀劃和開展基層調研。要確保基層調研取得實效,就要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了解有關調研課題的各種信息。在調研的對象上要廣泛而具有代表性;在調研的方式上要確保信息獲取準確而充足。要特別注意克服當前在我們一些領導同志中存在的“四多四少”現象:浮在上面靠手機、報表、匯報搞“遙控”調查多,深入基層調研少;當“先生”、“下車伊始”的多,甘當“小學生”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少;講求享受、實惠的多,做艱苦工作的少;“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多,腳踏實地、親自動手、真正解決問題的少(牛正田語)。
開展調研時,要對調研課題有關素材認真收集、梳理,通過演繹和推理,進而提煉出符合實情、觀點鮮明的對策措施。調查研究,素材的積累是基礎,對素材的分析、思考是關鍵。對素材的思考,要在整個黨的建設、整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的宏觀背景下進行分析,使調研成果特別是提出的對策建議,對上符合政策、進入決策,對下切合實際、易于操作。調研工作要注重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工作的創新、轉化為領導的決策、轉化為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在運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時,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如問卷調查、統計調查、抽樣調查、專家調查、網絡調查等,并逐步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調研領域,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
強化對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的監督。《決定》要求:“鼓勵那些了解客觀情況較多較好的同志,批評那些尚空談不實際的同志;鼓勵那些既了解情況又注意政策的同志,批評那些既不了解情況又不注意政策的同志。使這種了解情況、注意政策的風氣,與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風氣密切聯系起來。”《決定》的要求,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近年來,一些地方干部樂于“安排性調研”,導致基層情況“失真”。在警車開道、層層陪同調研的狀態下,領導干部很難看到實情、聽到群眾的真話,不僅無法聯系群眾,反而因種種擾民行為引起一些群眾的反感。上級領導來調研,不少基層事前都有“安排”。于是,有的地方難免出現干部扮“貧困戶”、民警演“群眾”、群眾背“臺詞”的現象。為防止上級領導改變路線搞“突然襲擊”,有的地方甚至演練多套應變方案,將“安排”范圍擴大。“安排性調研”某種程度上成了“潛規則”,基層負擔沉重,卻又身不由己。
領導干部調查研究是觀察和評價黨的作風的一個“窗口”。擦亮這個“窗口”,才能取信于民。“安排性調研”有悖于求真務實的要求,應大力倡導“微服私訪”式調研、隨機進行式的調研,并致力于把隨機性調研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應將中央八項規定認真落實,各地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對地方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的方式做出明確規定,堅持“不警車開道、不打招呼、不踩點、不陪同”的“四不”原則,對于違反規定的進行通報批評。還可將地方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與解決問題的情況納入政績考核,重點考察其通過基層調研發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同時,應按照有利于領導干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指導工作的原則,實事求是地選擇領導考察調研點,考察點要體現多樣性,讓領導了解真實情況。按照既確保安全又不擾民的要求,進一步改進警衛形式,不得層層加派警車,不得隨意使用警燈、警報器,做到文明執勤。另外,應建立領導考察調研點回訪制度,對于故意在領導調研中弄虛作假、報喜不報憂、蒙騙中央的地方官員進行嚴肅批評和及時處理。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ZZ007階段成果]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張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