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梓


人人都愛搶紅包
審核完最后一份表單,韋女士終于在春節前的最后兩天趕回了黃河岸邊的家鄉。
在候車室等車時,韋女士發現一向安靜的微信群里熱鬧起來——兩年不見的本科同學在群里發起了“紅包”。起初以為這只是同學的一個玩笑,可韋女士點擊后才發現,真的有錢匯進了自己的微信賬戶。
于是,春節假期的幾天,“搶紅包”成為了韋女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幾天,和家人聊天時在看微信紅包;同學聚會時,大家也是在翻微信紅包;就是看春晚時,微信群里的同學也不忘一邊吐槽春晚一邊搶紅包。”
而回到北京后,韋女士發現對微信紅包有著同樣熱情的人還有很多。熱情尚未褪去的同事們感慨到:“以后怕是再也離不開手機,離不開微信了。”
外行看熱鬧,可在微信紅包炙手可熱的這段時間里,行業人士也樂于大談這背后的商業邏輯。
而從整個產品的戰略布局來看,“紅包”的出現則是微信試圖搶占移動客戶端產業鏈的各個端點用戶的標志。
去年夏天推出的新版微信首次加入了銀行卡支付功能,從而宣布微信進入在線支付領域。借助騰訊QQ的幾億用戶數量,擁有支付功能的微信毫無疑問將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支付工具“支付寶”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
來自國內一家餐飲評價團購網站的數據顯示,2月某一天晚間的線上交付黃金時間檔中(18:30~24:00),通過支付寶支付的團購交易總訂單較前一工作日同一時段增加700%,而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則增長了1000%。
支付寶方面當然知道微信是個強大的威脅。去年7月,微信支付剛出臺不久,支付寶方面就暫停了所有與微信直接相關的應用服務。微信官網介紹顯示,這些應用服務原本能夠幫助網上的賣家建立微信店鋪,讓用戶可以直接在微信應用架構下瀏覽商品并購買。
今年2月13日,用戶“搶紅包”的熱忱尚未散去,支付寶停止受理微信支付接口申請,而已經存在的客戶,支付寶則表示將予以逐步的清退。
微信團隊內部一位員工告訴媒體,微信支付的出現讓支付寶有所警覺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如果在微信場景下用支付寶完成支付,支付寶就淪為支付通道,相當于給微信做嫁衣。”
而微信支付的順利發展,似乎并不是支付寶的上述舉措就能輕易撼動的。去年雙十一是支付寶本家“淘寶”的“購物節”,那時的微信也聯合易迅等網站,在內地一線城市打造起了“微信賣場”。就在2013年11月11日當天,微信賣場完成了8萬份訂單。雖然不及淘寶網交易量的零頭,但這個數量已經能占易迅網當日交易量的13%。
一個星期以后的11月18日,微信在一次發布會上發布了今后支付環節的詳細發展策略,宣布今后將實現包括掃碼支付、APP內支付和公眾號支付在內的三種支付方式。業內人士稱,這次發布,實際上已經標志著微信在支付環節掌握了從線上到線下支付方式(O2O)的所有技術。
與已經占領廣闊市場的支付寶相比,微信所欠缺的或許只是廣大用戶的使用習慣。也因此,才出現了本文開頭中提到的“搶紅包”。用戶們搶到的是鼓鼓囊囊的“紅包”,而今年發紅包的東家,卻得到了在來年將回饋自己更多鈔票的用戶。
雖然沒有占領電子商務領域的頭把交椅,但在移動領域逐漸成為主流的當今形勢下,手握數億用戶的微信讓騰訊公司的商務帝國夢想再次成為可能。
但或許,現在就討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將在支付領域展開你死我活的廝殺,為時尚早。
支付寶內部一位資深員工在微信發布微信支付戰略后曾經對媒體說,互聯網事業之間的各家公司永遠是競爭、合作并行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應當也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才是有利的。
“擁抱變化”
盡管騰訊通過媒體表達出合作愿景,支付寶還是在對手的壓力之下采取了穩扎穩打的應對戰略。
就在微信宣布將推出三種支付方法的當天,支付寶也宣布企業入駐其公眾服務平臺將一律免除任何認證等費用。同時,支付寶不放松對每一個入駐企業的嚴格審核,這樣方能確保所有入駐商家均為真實的品牌企業。
此后,支付寶的一則通告引起了人們的注意:“2013年12月3日開始在電腦上進行支付寶賬戶間轉賬,將收取手續費,0.5元起收,10元封頂。而通過手機客戶端轉賬,則免除手續費。”專家認為,這樣的收費策略明顯是在鼓勵用戶使用移動方式付費,這又是一個應對微信挑戰的方式。
“支付寶”還開始試水公眾號,在自己的移動客戶端介入了服裝、鞋襪和金融等多行業的商戶。這樣,信息瀏覽、商品訂閱,乃至線上的購買和線下的支付都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來完成。公眾號成立后不久,從支付寶內部就傳來捷報——首批入駐公眾號的商戶已經獲利,綁定支付寶支付的光大信用卡在七天內粉絲數量就突破了50萬。
“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高枕無憂12個月,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擁抱變化。”馬云言語間雖然不忘提醒支付寶警惕隨時可能來臨的風險,但面對2014年即將到來的殘酷競爭,支付寶底氣依然十足。
六年前的馬云還不敢想象支付寶今天的成功,畢竟那時支付寶的出現只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2008年,支付寶的發展遇到了一個契機,那就是金融危機對消費習慣轉變的推動。那時,收入受限的消費者向更加實惠的網絡購物方式轉變,甚至一些從未接觸過電子商務的行業也開始謀劃網絡購物。
也正是從那時起,支付寶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支付寶調集了一大批行業骨干,在航空旅游、海外購物、考試等八個行業展開了對業內“大佬”的攻堅戰。
依靠淘寶積累的一億會員,支付寶對渴望擁有線上市場的實業家們來說充滿了吸引力,支付寶也是從那時起開始了自己垂直向上的發展。
到了2013年7月1日這一天,支付寶的注冊用戶突破2億大關,而同期淘寶會員的數量為1.3億人。支付寶的用戶數量還超越了eBay公司的PayPal,是全世界第三方支付工具中用戶最多的。
從0用戶到1億用戶,支付寶用了4年,而從1億到2億,支付寶只用了11個月。
支付寶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過自己的雄心:希望成為網絡支付的領航者。正如有銀行卡的地方就有VISA,支付寶也有一個愿景,有網絡的地方就能用支付寶支付。
爭奪客戶群
微信行為背后是騰訊的深謀遠慮,支付寶的舉措則有阿里巴巴的授意。過去,兩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爭戰雖然偶有發生,但始終對彼此的固有領地保持著相對的默契。騰訊憑借即時通訊領域的積累,為中國網民創造了屬于線上世界的虛擬帝國,而阿里巴巴則利用淘寶網和1688平臺裝點中國網絡用戶的物質世界。
而如今,圍繞著“線上和線下流量核心入口”的移動支付,或許騰訊和阿里巴巴之間的最終對決已經為時不遠。
讓微信和支付寶為這個“入口”如此動容的背后,是入口背后代表的核心話語權。這場對決最終的贏家將掌握中國最龐大的網絡用戶群,而擁有這批用戶,不僅意味著擁有了能夠與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企業進行主動談判的底氣,還意味著對中國幾乎所有用戶的行為了如指掌——只要他/她使用手機。換言之,這場對決的贏家,不僅將掌握作為賣家的企業,還將掌握作為買家的用戶個體——你。
展望新的一年,除了已有線上領域的爭奪,美食、電影、洗衣甚至公共交通,這些移動支付尚未染指的領域處處都有可能成為巨頭們爭搶的新戰場。兩強的爭霸,會將中國互聯網業的競爭環境帶向何方,恐怕沒人說得清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