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陽
(佳木斯大學 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營改增”試點擴圍貫徹“分步”、“有序”的原則,從實施至今已兩年多,一直處于穩步推進狀態。2012年1月1日起,“營改增”率先在上海市交通運輸業(不包括鐵路運輸)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以及鑒證咨詢),即“1+6”個行業開展。2013年8月1日起,“營改增”實現地區、行業“雙擴圍”,全國范圍內推開,將廣播影視服務納入現代服務業范圍,行業范圍變為“1 +7”。2014年1月1日起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兩個生產型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至此交通運輸業已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待條件和時機成熟后再擴圍至電信、建筑、房地產和金融保險等行業,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增值稅取代營業稅。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重點在于結構性減稅,“營改增”是結構性減稅的重要舉措。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兩個流轉稅,分別是中央和地方的第一大稅種,兩稅在計稅方法和征稅對象上差別較大。
增值稅僅對增值額征稅,對以前環節已納稅款予以抵扣,具有消除重復征稅、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優點;營業稅對每一環節的營業收入全額征稅,商品或勞務流轉的環節越多,重復征稅的現象越嚴重。“營改增”就是將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為繳納增值稅,將貨物和服務一并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避免產業鏈的重復征稅。
我國增值稅覆蓋了除建筑業之外的第二產業,營業稅覆蓋了小微企業集中的第三產業的大部分行業,兩稅并行征收。目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貨物和服務往往捆綁銷售,很難準確劃分開。將大部分第三產業排除在增值稅的征稅范圍之外,對服務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客觀上造成了鼓勵制造業,限制服務業的結果。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攻堅時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因此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是必然趨勢。
根據工信部2011年6月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小企業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本文中的小微企業包括小型和微型兩類企業。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6062.38萬戶,個體工商戶4436.29 萬戶,私營企業1253.86 萬戶,即小微企業數量合計占各類市場主體比重達93.86%。分布在第三產業的個體工商戶有4018.57 萬戶,占個體工商戶總數的比重為90.58%。我國既有跨國經營的大企業,也有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生力軍,在穩定增長、解決就業、調整結構、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小微企業的發展長期受到融資難、用工難、成本高、稅費重、利潤薄五大難題的困擾。稅費重是造成當前小微企業利潤薄、成本高、轉型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多項扶持小微企業的補貼和稅費減免政策,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流轉稅過高導致小微企業“掙得不多交得不少”,亟待新的減稅政策出臺。“營改增”無疑為小微企業帶來了“福音”。
“營改增”試點方案規定以應稅服務年銷售額500 萬元作為分界點,低于500 萬元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滿足一定條件的,也可以由主管稅務機關批準成為一般納稅人。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已有259.4 萬戶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其中一般納稅人46.7 萬戶,小規模納稅人212.7 萬戶,小規模納稅人所占比例高達82%。“營改增”試點納稅人減負面均在90%以上,其中小規模納稅人全部實現減稅,成為改革紅利的最大受益者。以下用兩個小規模納稅人稅改前后的數據計算說明:
例1:哈爾濱市某律師事務所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2014年2月提供咨詢服務取得收入20 000 元,開具普通發票。
“營改增”前:事務所按5%稅率繳納營業稅,應納營業稅=20 000 ×5% =1 000(元)
應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1 000×(7% +3% +2%)=120(元)
合計繳納流轉稅費=1 000 +120 =1 120 元
“營改增”后:事務所按3%征收率繳納增值稅,應納增值稅=20 000 ÷(1 +3%)×3% =583(元)
應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583 ×(7% +3% +2%)=70(元)
合計繳納流轉稅費 =583 + 70 =653(元)
“營改增”后降低稅負= 1 120 -653 =467(元),稅負下降比例=467 ÷1 120 =41.7%
例2:哈爾濱市某運輸企業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2014年2月取得運輸收入20 000 元,開具普通發票。
“營改增”前:運輸企業按3%稅率繳納營業稅,應納營業稅=20 000 ×3% =600(元)
應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600 ×(7% +3% +2%)=72(元)
合計繳納流轉稅費 = 600 + 72 = 672(元)
“營改增”后:運輸企業按3%征收率繳納增值稅,應納增值稅=20 000 ÷(1 +3%)×3% =583(元)
應繳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583×(7% +3% +2%)=70(元)
合計繳納流轉稅費=583 +70 =653(元)
“營改增”后降低稅負=672 -653 =19(元),稅負下降比例=19 ÷672 =2.8%
通過以上實例說明小規模納稅人稅率從原來營業稅稅率3%或5%,降為增值稅的征收率3%,相比原5%的營業稅稅率,稅負下降超過40%。相比原3%的營業稅稅率,計稅依據由營業稅價內收入變為增值稅的價外收入,稅負也有小幅下降。
此外,2013年8月1日起,我國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 萬元的暫免征收增值稅,營業稅納稅人中月營業額不超過2 萬元的暫免征收營業稅,且暫不規定減免期限,使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享受與個體工商戶同樣的稅收政策。據財政部匡算,此優惠政策每年將為超過600 萬戶小微企業免稅300 億元,直接關系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改革的紅利持續顯現。
服務業是小微企業的主要集中地。“營改增”率先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展試點,打通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增值稅抵扣的鏈條,有利于促進各產業、各領域間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外購現代服務可作為進項稅額抵扣,企業從以前不愿意服務外包,到現在主動尋求低端業務外包。大中型企業也紛紛將原包含在第二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分離出來,催生出大量從事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的小微企業。“營改增”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促進了從事現代服務業的小微企業蓬勃發展。
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變化: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占GDP 的比重43.9%。這種變化部分要歸功于“營改增”。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落后于貨物貿易,尤其是信息和技術新興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例較低。今后,服務貿易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正在從貨物貿易大國向服務貿易大國邁進,有必要通過稅制改革促使現代服務業小微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根據“營改增”試點方案,增值稅納稅人采用簡易計稅方法的,技術轉讓、知識產權、鑒證咨詢等服務貿易出口實行免稅政策;采用一般計稅方法的,國際運輸服務和研發設計服務貿易出口,實行免抵退稅方法,即取得的境外服務收入免征增值稅,相應的外購貨物、勞務及服務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額可抵減境內應納增值稅稅額,未抵減完的部分予以退稅。而稅改前的政策只免營業稅但不抵稅和退稅。降低服務貿易的成本必將極大地調動小微企業服務貿易出口的積極性。
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的小微企業如果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稅改政策仍存在以下問題,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營改增”后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有四檔,在增值稅17%和13%兩檔稅率的基礎上,新增設11%和6%兩檔低稅率。不同的稅目適用不同的稅率。如郵政業服務適用11%稅率,提供的快遞服務,就其交通運輸部分適用11%稅率,就其收派服務適用6%稅率,實際執行中往往由于業務關聯性較強,不易準確劃分,不利于企業開展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服務。建議簡并稅目和稅率,方便征納雙方。此外“營改增”后部分現代服務業增值稅可抵扣項目較少,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工成本在經營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稅改后稅負不降反升,建議適當擴大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范圍,真正為小微企業減負。
目前一般納稅人的界定標準500 萬元較高,使納入試點范圍的一般納稅人數量遠低于小規模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采用簡易計稅方法,不能自行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直接影響下游企業進項稅額抵扣,不利于整個產業鏈的減稅。“營改增”不僅要試點企業減稅,更要使全產業鏈受益。建議參照工信部2011年6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將一般納稅人的界定標準由500 萬元降低為200 萬元,以便擴大試點范圍一般納稅人的數量。這樣既可促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消除重復征稅,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產業分工中過度小微化。
盡管“營改增”試點政策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稅改對小微企業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小微企業要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享受改革紅利的同時,一方面加快創新和轉型升級,為下一步的做強做大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轉變發展方式,逐步消除試點過程中的負面影響。
[1]任高飛,陳瑤瑤. 例解“營改增”對試點企業稅負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3(2).
[2]陳龍.“營改增”再擴圍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機制探析[J].稅收與稅務,2013(11).
[3]茅依銘.“營改增”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及政策研究[J].山西財稅,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