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石東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畢業生,目前就職于南寧地礦地質工程勘察院,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工作。
仰觀氣象,俯瞰流水,細數節理,深究巖性——看似高山流水,浪漫無限,實則必須細致嚴謹、不畏艱苦,這是一名巖土工程師所應具備的品質。
巖土作為地質的一個分支,是地質與建筑的交叉領域,現已逐漸發展為一個行業。隨著巖土行業的奮進,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各大高校紛紛從地質工程專業中剝離出或延伸至巖土方向,形成一門理論知識——工程地質,并悄然成為一個獨立專業,最具代表性的是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作為一名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從求職至步入職場給我的感覺是就業茫、專業強、工作苦。
十年寒窗兩茫茫,就業仍需多思量
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主要學習的是建筑地基基礎部分,即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地質情況,不似資源勘查那么純粹地質類,亦不如建筑工程這般純粹建筑類,而是處在尷尬的交叉地帶,這也使得畢業生在就業抉擇時顯得迷茫。我在求職之初,也曾因目標不明確而搖擺不定,徘徊于是去中建、中鐵等建筑單位,還是去地礦局、煤田地質局等地質單位,對自己的就業方向不甚明了,不明確自己到底屬于哪一塊領域。因此,在校期間就要好好思量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從而系統地學習需要具備的知識,作好能力儲備,只有這樣,在就業時才不至于兩眼茫茫不知去處。
術業有專攻,巖土需專業
巖土人作為地質工作者,整天與巖石、土層、水位打交道,每到一個地質點,都要調查巖性、產狀、土質情況、地下水位、地質作用狀況,專業性相當強。
身為巖土人,必須具備豐富的地質知識和建筑知識,掌握工程地質理論。在校期間既學習與地質息息相關的鉆探,又學習與建筑相連的地基處理、基礎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還學習地質與建筑交叉的工程地質、地質災害勘察治理,學習內容博雜,不消化梳理清楚則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在工作中還需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如具體的識別巖性、土質,判斷地質作用,編錄地層,調查地下水,處理工程事故等,均要不斷學習規程規范,多請教前輩,多看多記多積累,把繁雜的知識融會貫通成一個體系,方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在成為巖土工程師的道路上,需要不斷積累學習,溫習舊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術。
吃得苦中苦,方為巖土人
畢業之際,經過各方面的考慮,我選擇了地質隊,主要從事工程勘察設計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之初,就深切體會到了巖土人之苦。初到單位,就遠赴山間荒野的一個生態園區勘察項目,場地盡是兩米多高的草叢和甘蔗地,中間穿梭著幾條兩米寬的水溝。下雨天,雨水淋濕衣褲,鞋子沾泥重如灌鉛,水珠總是模糊眼睛;烈日時,汗濕透迷彩服,地質包中裝滿水還是不夠喝,總有一種要中暑的感覺。網上流傳打油詩:“我是一個地質郎,背井離鄉在外闖,白天累得腿發軟,晚上仍為資料忙;鐵鞋踏破路還長,錘子羅盤包中裝,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腳印忙;思鄉痛苦心里藏,四海漂泊習為常……”我們就像特種兵一樣,不管在什么環境下,都得在野外生存、工作。誠然,地質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豐收的,當你用學習的心態和廣闊的心胸去欣賞這片大地,走過這段艱苦的歷程,你會發現再大的困難也不過如此。在外人看來,我們的野外考察就像免費“野營”,逃離喧囂的城市人花費苦心追求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天為被,地為席,地質工作的浪漫之處在于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主的偉大,以及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感受到的孤獨和對意志的磨煉。我國古代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曾說:“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我想,只有地質人才能體會其間吃苦的快樂。
地質人的工作環境固然惡劣,但我們可以在艱難困苦中錘煉意志,提高生存技能和工作技術,在異域他鄉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在高山峻嶺、細水長河中享受別樣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