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林
作為以提升學生言語能力為本質目標的語文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言語實踐是學生提升言語能力的唯一方法。因此,確立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后,還要樹立“以用促學”的理念,讓教學目標在言語實踐中實施,讓言語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形成。這樣,以用促學,才能保證學習過程的高效快捷。
一、以用促學:詞語內化的快捷
傳統的閱讀教學,學與用不僅明顯割裂,而且時間跨度較大,課上主要抓理解,課后重點抓運用;校內主要抓學習,校外重點抓運用。而就閱讀教學而言,言語活動最主要最寶貴的時間應該是課堂。因此,閱讀教學中的“以用促學”,須充分而有效地運用課堂教學時間,引領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言語活動,以促進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促進素養的積淀和提升。如:《輪椅上的霍金》(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不少詞語,對表現人物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促使學生在理解中運用,運用中理解,教者這樣引導:
師:(出示詞語)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寫些什么呢?請選擇下列詞語簡單說一說。
悲憫 折服 禁錮 神秘莫測
由衷 尖銳 震顫 頂禮膜拜
唐突 躋身 景仰 眾星捧月
生1:輪椅上的霍金能對神秘莫測的宇宙進行探索,真令人折服。由于科學研究中的突出成就,他受到了人們眾星捧月般的頂禮膜拜,面對女記者唐突而尖銳的問題,他非常坦然,以真誠的回答給了人們心靈的震顫。
生2: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霍金,不愿意去接受人們眾星捧月般的頂禮膜拜,而寧愿獨自一人靜靜思考宇宙的命運,真令人敬佩!
……
借助詞語敘述內容,既是對內容的把握,又是情感的感悟;既是詞語的理解,又是詞語的運用。這種運用,其價值遠勝過簡單地說詞義,抽象地說理解。有了這一過程,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形象的;學生對詞語的運用就不是單調的,而是充滿情感的;學生對內容的把握就不是零散的,而是整體聯系的。而這種學與用的高度融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詞語,把握了內容,初步學會了運用。
二、以用促學:句式內化的快捷
閱讀教學中,在學生不斷接觸陌生詞語的同時,一些新的句式也日益增多。對一些重點句式,僅僅讀懂遠遠不夠,還須采取針對性方法,讓它們走進學生的言語實踐,成為他們自由運用的語言要素。當然,對那些學生司空見慣、一看就會的句式,無需大動干戈,要關注的是描述形象、闡述意義、表達情感的典型句式。既要善于捕捉,還要著意引導;既要引導理解,還要指導運用。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有這樣一段話:“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這些句子,以神奇的想象,再現了園里生物的蓬勃生機。此類寫法,是閱讀遷移的重點。為引導學生由課文拓展開去,教者先要學生模仿上述句式,描述園中其他的景物,一學生這樣描述: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小草愿意長在路邊,就待在路邊,愿意長在花叢中,就擠在花叢中。花兒愿意開什么顏色的花,就開什么顏色的花,它若開得滿園都是,也沒有人管,它若開到樹上去,也沒有人去理會。”
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借助上述句式,自己選擇某個場景進行描述,有學生這樣描述一個人在家的情景:
“獨自一人在家,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要看電視,就看電視,要怎么看,就怎么看,要躺在床上看,就躺在床上看,要邊吃邊看,就邊吃邊看,要看哪個頻道,就看哪個頻道,要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一切都是自己安排,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這樣的句式訓練,開闊了閱讀背景,深化了閱讀感悟;促進了讀寫遷移,強化了言語實踐。如果學生能自如運用上述句式,寫景也好,寫人也好,狀物也好,就能以跳脫、活潑的語言,進行生動、具體的表述,以強化表達效果。
三、以用促學:選材內化的快捷
學生寫作時,缺乏對生活的敏感,對生活中的典型材料總是熟視無睹,原因之一是:只注重文本的“讀”,即僅從“讀”的角度解讀文本;而忽視文本的“寫”,即不從“寫”的角度運用教材。為此,可讓學生從教材中得到“捕捉生活、認識生活、表述生活”的啟迪,進而去發現生活,開掘生活,表現生活。如:《師恩難忘》(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作者回憶了小時候的國文老師,以講故事的形式為自己所上的一節國文課,以及這節課對自己成長產生的影響,表達了對老師的衷心感激。我們發現,學生成天與老師在一起,而要寫有關老師的文章,不少人卻頗感困難,有的是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有的是無話可說,沉默寡言。為此,可引導學生換個方法讀課文,從課文學習選材方法。課文閱讀前,可讓學生以“我的老師”為題嘗試寫作,教師瀏覽學生習作,從“選材的真實、敘述的真切”兩方面找出問題。課文閱讀中,采用“比較式評點”,引導學生把習作與課文比較,使其明白:課文之所以讀來親切感人,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選擇的是真事,表達的是真情。可見,要寫好作文,必須關注生活,攫取真實的材料;提煉生活,透視生活的真諦;敘述生活,表達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修改或重寫,其習作一定會有本質的提升。
四、以用促學:語言內化的快捷
學生讀書不少,但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書中那些規范的語言、精彩的句子往往難以及時遷移,化為己有。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運用”環節,是最為重要的。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對精彩的語言,除引導背誦外,還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操練起來。而根據課文特點,變換角色,可以有效地激活語言,促進運用。如《大自然的文字》,作者以第三人稱有選擇地介紹了“砧狀云”“石灰石”“花崗巖”等“文字”的內涵。可采取“自讀思考,了解內容;顯化文字,清晰內涵;設身處地,講述故事”的方法,學習介紹“云”“石灰石”“花崗巖”的內容,把重點放在顯化“文字”內涵上,可讓學生在“砧狀云”“石灰石”“花崗巖”三方面自由選擇一點,充當其中角色,進行自我介紹。有個學生寫出這樣的片段:我是積雨云,多出現在炎熱的夏天。我的樣子像鐵匠的鐵砧,所以人們又叫我砧狀云。也許從表面看,你難以看出我的變化,實際我內部的氣流在劇烈地運動,上升氣流每秒通常為30米左右,甚至達60米,下沉速度每秒也有10~15米。云中的湍流就像平靜的大海下湍急的旋渦,看到我,飛行員應立即調轉方向,繞道而行,否則很容易機毀人亡。
……
這樣引導,既是敘述角色的變更,也是語言角度的轉換;既是語言內涵的解讀,也是語言內涵的外顯,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