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聰
自2011年版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讀寫結合”等“語用”教學的舉措頻頻亮相于各級各類的閱讀教學公開課中,但我們也遺憾地發現許多教師落實“語用”教學時多了花哨,少了實效,“語用”成了閱讀的一種點綴,閱讀教學的“少、慢、差、費”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改變。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三個“支點”——文本的具體語境、文體意識和兒童的閱讀期待,走出“語用”教學的誤區,有效地落實“語用”教學。
支點一:文本的具體語境
語境包含語言意義和情景語義,情景語義就是在語境中的意義,也就是言外之意、文化語義等。借助具體語境,巧妙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可以促進學生提高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1.借助語境,以讀促悟,夯實“語用”教學的基礎。如教學《燕子》一文,在閱讀課文體會寫法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讀出哪些句子表現春天的美。先出示“柳”,加上“絲”,再逐層加上“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讓學生通過“加一加”的方法反復讀,教師強調讀句子時要有畫面感,直至會誦讀。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語言的節奏美、形象美,在對比朗讀中自然生成。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連串的短語構成了“柳絲”這樣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伴隨著對柳絲的喜愛,主動積極地將這一形象熟記于心,并將這樣的短語結構作為一種新的“言語組塊”融入語言素材庫,在類似結構的言語組塊中,產生聚合作用,從而豐富詞語積累。以后學生遇到類似的生活情境,就會自然地激活這些短語,從而轉化為現實的言語能力。
2.借助語境,找準切入點,提升“語用”教學的效果。一篇課文,教學切入點可以有很多,但是否恰當將決定課的成敗。必須根據學段的教學內容與目標,不同的課文特點以及不同的學情選擇切入點,尤其要從本體性教學內容出發,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與學法指導有機結合起來。如特級教師張依芳教學《中國結》第一課時,在學生通過初讀大體理解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第二段的構段方式——“這么長的句子分幾類來寫,仔細看標點符號,有沒有新的發現?”當學生發現分號時,師先告訴學生分號所起的分類作用。然后指導學生通過讀體會分號的用法——要求學生讀出停頓,讀出不同的類別,從而發現這段話是表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中國結隨處可見。接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直至熟讀成誦。再接著探究“中國結是多么受寵啊!”這個中心句對整段話所起的作用。理解了這段話后讓學生鏈接生活說說中國結如此活躍,在哪里可以看到中國結?師再出示課件呈現中國結到處可見的身影,最后引導學生仿照段式圍繞中心句進行小練筆。這樣,從特殊的語言形式切入,借助具體語境,給孩子比較充分的閱讀、發現、背誦、積累的時間,將文本的內容理解和表達方式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在“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之間“走來回”。整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深刻,練得扎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支點二:文體意識
語文教材由不同的文體構成,不同文體對學習言語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教學策略也應有所區別。因此,教師必須強化文體意識,根據文體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教會學生閱讀不同文體的方法。如《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發言稿(獻詞)。有個教師教學時,先告知學生讀這樣的文章的秘訣:“作者在開頭就提出觀點,對這個觀點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引導孩子主動質疑。還告訴孩子:“像這樣表達觀點的文章一般在開頭提出觀點,中間說明理由,結尾得出結論。這就是表達觀點文章的基本架構。”“這樣的文體決定朗讀時應該娓娓道來,就好像和對方在聊天、對話似的”。這個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特征、文章結構,發現文本的寫作順序。在教學過程中又給足學生讀的時間,通過生練讀,師范讀,引導聯系上文對比讀,模仿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從不會讀到掌握“演講稿”的讀書方式——對話聊天式的讀,習得了演講稿不同于其他文體的語言特點:語言親切、簡潔;角度新穎,表達獨特,多運用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明白了每篇課文都隱藏著作者的言語意圖,這種言語意圖是借助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與語言結構表達出來的。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文體特點,凸顯了“語用”訓練。
支點三:兒童的閱讀期待
1.從兒童讀寫需要出發,進行必要的取舍。文本的語言有多個層次:有的是學生能聽懂,也能自由運用,表達適合兒童現時交流的伙伴式語言;有的是學生經過學習、模仿就能學會的適合兒童發展的目標式語言;還有的是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才能逐漸體悟到的精粹式語言。兒童的閱讀感悟和成人的閱讀感悟有著天壤之別。在教學時,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學生有什么樣的閱讀期待?在學生現有基礎上可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尤其要準確捕捉并推敲適合兒童發展的目標式語言,引導學生悟其意,品其神。
2.從兒童心理特征出發,尊重其獨特的感受。特級教師張達紅教學《井底之蛙》,讓孩子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時,出示:“ 的井底之蛙: 的東海之鱉。”要求學生說一說,并在文中找出依據。學生找出一句話時,老師鼓勵學生再次默讀,從句中找出一個關鍵詞。當學生說出閱讀感受“快樂”時,老師讓學生圈出每一段的重點詞“快樂”;接著合作讀第一段,讀出井底之蛙的“小快樂”;再接著文白對讀第二段,讀出東海之鱉的“大快樂”。張老師對于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做詳盡解讀,但也并沒有因學生理解了“快樂”的意思,就此結束寓言的教學,而是構建情景體驗的言語實踐板塊——從尊重做起,讓學生表達自己讀書的感悟。張老師提出:“如果讓你選擇,你愿意當什么?為什么?”有的學生想當井底之蛙,因為在井底自由自在;有的想當東海之鱉,因為它可以廣交朋友,見識廣大……對于個別學生想當井底之蛙的觀點,老師沒有直接否定其看法,只是說:“這些選擇沒有好壞之分,我對三位不從眾的同學表示敬意。但我們不能安于現狀,滿足‘小快樂。我們要追求遠大理想——體驗大快樂!”張老師從文體出發,關注兒童的閱讀期待,尊重兒童的獨特理解,努力營造對話的場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快樂”,思考寓言的寓意,并促使學生的閱讀視角從關注他人到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做到不滿足于小快樂,追求大快樂,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總之,借助“文本的具體語境、文體意識、兒童的閱讀期待”這三個支點,有利于辯證處理文本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將內容理解、感情體驗、學法指導有機融合,從而有效提高“語用”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