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金
要想較好地進行古詩教學,適當?shù)穆暵蓡⒚杀夭豢缮佟H欢蠖嘟處熕M行的聲律啟蒙往往比較生硬、單調,不容易讓人感受到詩歌和諧的聲律之美。本文試圖側重探索如何添加“調味劑”,使古詩教學的聲律啟蒙更圓潤、更豐滿。
一、科學處理,讓節(jié)奏劃分愈顯靈動
古典詩歌的節(jié)奏是很鮮明的。教師只需在范讀中表達好詩句中的停頓和強弱,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節(jié)奏。在教學實際中,五言絕句多是劃分作兩個節(jié)奏。前兩個字為一個節(jié)奏,末三字單獨成為一個節(jié)奏。七言律詩多是劃分作三個節(jié)奏。即前四個字也是每兩個字成為一個節(jié)奏,末三字單獨成為一個節(jié)奏。這樣,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但是,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劃分節(jié)奏,朗讀詩歌,未免索然無味,長此以往將影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所以,應靈活對待古詩的節(jié)奏劃分問題。例如,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按前面的常見分法劃分,應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也可以這樣劃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顯而易見,第二種方法突出了每句中的第五個字“側”“各”“真”“此”,使得對比更強烈,意境更深遠。如果朗讀時,再進一步強調,每逢節(jié)奏劃分處要讀得音盡氣息連,這樣就能給人以言盡意未絕的感覺。另外,也不是每一首古詩的節(jié)奏從頭到尾都是一成不變的,由于意義單位的需求,節(jié)奏停頓也可以有相應的變化。例如,二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就可以靈動地處理為: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整齊劃一又靈活多變的節(jié)奏感,可以增強詩歌的藝術表達效果,學生理解并掌握了節(jié)奏安排之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內容與感情。
二、點撥規(guī)律,讓押韻認知兩性兼顧
正因為詩歌的押韻,才形成了它易讀易記和便于意義傳達的文體優(yōu)點。然而,教師們在讓學生認知詩歌的押韻時,通常是讓學生找一找,每句末有哪幾個字的韻母是相同的,繼而告知這就叫押韻。殊不知,押韻也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認知了古詩的押韻規(guī)律就猶如感知了音樂的回環(huán)反復效果,記起古詩來就事半功倍。在學習古詩時,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多朗誦、多觀察、多對比、多歸納,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舊體詩一般都是單句不押韻,偶句押韻。絕句是一、三句不押韻,二、四句押韻;律詩是一、三、五、七句不押韻,二、四、六、八句押韻。當然,有的情況下,第一句也有用韻的,不過并不那么嚴格。在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了解一些簡單的押韻知識。稍加點撥,學生就會悟出押韻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在學生有了一定基礎時,還可以引導他們留意押韻的特殊性:由于一個字有多種讀音,或者由于古今語音的發(fā)展變化,有的字在詩中好像顯得不怎么合韻。但是,如果按照另一個讀音或者按照古音來讀,它依然是合韻的。例如,“夜”字古音讀“yà”,“斜”字古音讀“xiá”等等。像杜牧的《山行》和劉禹錫的《烏衣巷》用的都是“斜”(xiá)、“家”(jiā)、“花”(huā)的韻。
當學生了解了押韻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殊情況后,再進行有感情朗讀指導,學生不但讀得朗朗上口,充分體現(xiàn)出古詩的音樂美,也更容易從音韻的回環(huán)產生相應的意義聯(lián)想,更好地感悟古詩的深刻內涵。另外,也有利于學生熟記古詩。
三、借力用力,讓平仄體味輕松愜意
舊體詩歌都十分注重平仄,但我們沒有必要讓小學生了解太多關于平仄的知識,只需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略有體味即可,這是我們小學古詩教學必須把握的度。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首先,從體味四聲入手,深入淺出,簡簡單單識平仄。以四年級上冊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例,我先讓學生為這兩句詩的每一個字標注音調。然后告訴學生,一般來說,凡屬于第一聲和第二聲(陰平和陽平)的字,都是平聲字;凡屬于第三聲和第四聲(上聲和去聲)的字,都是仄聲字(當然也有特例,小學階段不宜多講)。接著,讓學生給這兩句詩標出平仄關系:“山重水復疑無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由此,可得出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其一,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其二,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如此一來,原本看似復雜的“平仄”,就這樣化難為易了。其次,與反復朗誦結合,化難為易,輕輕松松品詩味。我們認識了古詩的平仄,了解了平仄的規(guī)律,其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品詩。如果我們把體味平仄與誦讀古詩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反復誦讀來體味平仄,就能有滋有味地品古詩。在誦讀古詩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遇到平聲字,一般要讀得高而長;遇到仄聲字,一般要讀得短促。還有,我們可以在指導誦讀時,以手勢的起伏,音調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平仄的存在。這樣,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就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使得古詩的節(jié)奏更加鮮明,音韻更加美妙可感。
四、推波助瀾,讓對仗體驗更加豐滿
認識古詩中的對仗,也是聲律啟蒙的一項內容。在日常教學中,認識古詩中的對仗的教學往往比較直接、生硬,缺乏必要的鋪墊與過渡。例如,有個教師教學二年級下冊杜甫的《絕句》這首詩時,先出示第一、二句,讓學生找出這兩句詩中有哪些詞是相對應的。這并不難,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接著,引導學生標出相對的詞的詞性,即分別是:數(shù)量詞、名詞、動詞、名詞。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對偶句。于是,學生知道了對偶句要字面相對,詞性相同。然后,再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自悟這兩句詩也是對偶句。這樣的教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但有“硬塞給”之嫌,例如讓學生標出詞的詞性等。其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對仗,可以在平時讓學生多念一些對句,比如: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等等,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經過長期的積累,當學到對仗的時候,就無須費勁地講解了。
綜上所述,給古詩的聲律啟蒙加點“調味劑”,可以使古詩聲律知識的啟蒙教育更有趣味,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古詩詞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