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國
摘 要: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其核心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重視開發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關鍵詞:創新;猜測;質疑
一、鼓勵學生在猜測、質疑中創新
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好問好思考,求知欲旺盛,質疑問難是小學生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他們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喜歡問個為什么,教師不能予以打擊,而要創造良好的提問題的氛圍,教給學生提問題、猜一猜的方法,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在復習三角形的有關特征后,教師引導學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生1(拿出三角板)匯報:以前在認識角的時候量過兩種三角板的內角度數分別是90°、60°、30°和90°、45°、45°,兩種三角板三個角的度數和都是180°;生2拿出一張三角形紙片匯報:我是用量角器量出來的,量出三個角的度數是84°、39°、57°,加起來是180°;生3高高舉起一張長方形紙,我感到很奇怪,就請他起來匯報,只見他把長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折,大聲說:“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每個角是90°,合起來是360°,現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他的話剛說完,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二、引導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創新
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使課堂具有趣味性、思考性、應用性和開放性。如果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通過計算,得到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而找到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學生通過不同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比較,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相等、等高等底四種不同的情況,通過實驗(裝沙)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他們的體積之間存在著一個固定的倍數關系,即圓柱和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從而將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很輕松地推導出來了。V圓錐=■V圓柱=■×S底面積×h高。再如,在學過了軸對稱圖形后,學生根據軸對稱的原理,剪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將教室布置了一番。
三、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創新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把學習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培養學生善于從生活中挖掘有關的數學信息,并很好地服務于生活。學生對生活充滿著好奇,喜歡問個為什么,如,學校大門的移門為什么是由許多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屋架為什么是三角形的?車輪為什么不是正方形、三角形,而是圓形的?……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對生活中的諸多問題能做出很好的解釋,并能在生活中很好地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如,元旦節到了,要舉行元旦聯歡,布置教室,學生根據對稱原理,剪出各種圖案的窗花,把教室布置得漂亮整潔。又如,學過了有關圖形的體積后,有些學生試著算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如求出一個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學生議論紛紛,最后在教師的啟示下,學生悟出了將石塊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物體的體積。用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裝一些水,將石塊放入,只要量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塊的體積。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在訓練中創新
開放性的問題,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學生的答案會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這就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提問方式,一問一答,一個標準答案的簡單方式,在開放式情境的推動下,學生必然會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結合多方面的信息,產生大量的答案,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如學生在解答下面一題時,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解法。
果園里桃樹有80棵,正好是梨樹的■,兩種樹一共有多少棵?
解法一:
根據題意,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是把梨樹的棵數看作單位“1”得出: “1”
■
解法二: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可以說成桃樹與梨樹棵數的比是4:5,知道:桃樹有4份,梨樹有5份80÷4×5+80=180(棵)
解法三:根據解法二,得出桃樹和梨樹一共有4+5=9份,桃樹占其中的4份,即桃樹占總數的■,得出:80÷■=180(棵)或80÷4×(4+5)=180(棵)
解法四:可以用比例解(或方程解)
同一道題的多種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具體地進行靈活運用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創新意識也逐步形成。
(作者單位 安徽省太湖縣天華鎮合鋪小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