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
一、背景
下課鈴在不該響的時候響起,課前精心準備的大部分內容都還沒完成。這節校級的公開課內容是給定的《三角函數圖象與性質的復習》。作為一堂公開課,時間的安排是評價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這是很大的失誤了,在公開課上居然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心里不禁留了一些遺憾,但又引發了一些思考。
課前的預設與課堂實際發生了沖突,是引導學生走入老師設計的軌道?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松松手讓他自己走?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學理念的改變使我的課“偏離了”課前預設的軌道。
二、過程描述
課前我準備從對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知識點的復習來切入本課,簡潔明了,直截了當,并對提問做了設計。
1.課前的設計片段:關于性質知識點的復習
學生在給定坐標系中作正弦、余弦、正切函數的簡圖,學生動手操作,查漏補缺,教師簡單點評。學生根據三角曲線回憶性質。
提問設計方案:介于三角函數的共性和下面例題的設計以正弦為主,因此以余弦為例說說性質。有針對性地提問:周期性是什么?奇偶性如何?最值、單調區間是什么?就學生情況齊答。
2.課堂上的波瀾驟起
師:同學們,從圖象上可以看出三角函數的性質,下面請你們回憶一下余弦函數的相關內容。
下面的學生開始竊竊私語了:“性質是什么?”
(我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吃了一驚。)
我改變了我的提問思路,個別提問,讓學生暴露問題。
師:你能說出它的哪些性質?(這個提問看似很“泛”,但也正是我的目的所在——研究是沒有預定方向的,你要在平時的課中學會,這就體現了能力。)
生:周期是π。
師:還有嗎?
生:(支吾了一會)[0,π]上遞減。
師:再想想。
(其實我很想再叫一位學生補充答案,時間正在流逝,而作為公開課是否應及時改變方向?我很矛盾……)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范圍的變化,丟三掉四。這正是高一學生易犯的錯誤,以局部代替整體,正是體現了學生的周期性理解的不夠透徹,學生充分“暴露問題”,作為教師為何不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呢?只一個引導的過程,會比只給一個答案更有效,數學更應知其然。只求知識的教學是缺乏靈魂的。
師:余弦函數就這么一個遞減區間嗎?
生:(思考中)還有[2π,3π](太費時啊,我有點急。)但課堂是學生的,是大家的,也是這位學生的,我沒理由讓她坐下,她是學生的代表,讓她思考,也正是讓和她有類似問題的學生思考。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不苛求事先準備內容的完整性,針對學生實際靈活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思考,追求學生思維的完善性。而今天我也沒有因為這是優質課而改變我的風格。
師:它們是重復出現的,你提到了周期。
生:[2kπ,2kπ+π]。
我想經過這樣的“折騰”在后面的求單調區間中,至少有一部分學生應該對加最小正周期的整數倍記憶深刻了。是的,在后面的例子中學生始終沒忘記這個“尾巴”,這可是高一學生剛學三角函數最易犯的問題之一了。
三、反思
1.弗賴登塔爾的學習過程活動化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是一種活動,他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就要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學習數學的過程,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因此,學習過程的活動化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一個三角函數性質,我們應從哪些方面去研究它。對學生掌握周期性是什么?奇偶性如何?最值、單調區間是什么就可以了嗎?按課標要求,還是……面對教師感嘆越來越死板的學生,兩年的研究生經歷,讓我經常在教學過程中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什么,是掌握了知識本身,還是讓其學會方法,我的目標是想讓學生成為能研究的人。給你一個函數應該知道研究它的什么性質。
2.新課標讓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學
新課標之“新”,我認為不是“新”在靜態的知識和手段上,而是“新”在動態的“教師如何去教”。課改始于手段和模式,卻不能止于手段和模式,所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才是我們課改的終極目的。
高效和有效的課堂是我平時所追求的標準,這節公開課我沒有及時完成自己設計的流程,來不及讓學生體會性質的靈活運用的題目“風暴”,留下了不少遺憾,這節課也許不是高效的,前一段“貌似”冗長和拖沓,但從學生的角度我相信它是有效的。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第二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