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萍
從教以來,我愛我的學生,也許是由于自己的好勝心作罷,每每遇到學習習慣差的學生,總有不服氣的感覺,總喜歡問學生這樣的問題:
“你為什么就不行呢?”
“你為什么就管不住自己呢?”
“你的自信心去哪里了?”
“孩子,在學習方面給點力吧!”
我總想把他們從泥潭中拉出來。也許就是這種性格,這種心理,我在想一切方法來改變他們,是說服還是管教、是刺激還是鼓勵,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著。
從教以來,我愛我的學生。每次考試,不管是大考還是小考,在閱卷的過程中我總喜歡在卷面上為有個性的作答、有典型錯誤的考生書寫自己的感嘆。感嘆越多,反思越多,疑問也越多:
“學生為什么教了還是不會?”
“學生為什么會的知識卻表達不到卷子上呢?”
“平時作業做得非常優秀的學生,怎么考得這么低呢?”
諸多的為什么都讓我苦思、苦想,怎么來改變這一切呢?怎樣讓我的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呢?
后來的一節課,讓我茅塞頓開,縈繞心頭的諸多為什么在這里找到了答案。
在上《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的第一課時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帶電粒子在加速電場中的運動。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對應的內容,自行完成問題與練習的第一題。預習前我明確地告訴大家,上課時自己要上黑板板書自己的解題過程。
課堂上學生陸續上來板書,原因是這道題是一題多解。大家都想把自己的解題思維過程體現出來。一位叫閆將鵬的學生上臺來大筆一揮,在黑板最上方的空白位置寫了一行“qU=■mv2……”有一位女生直呼:“閆將鵬他寫的是什么?我怎么看不懂呢?”大家被這樣的一種聲音所吸引,都來觀看這位學生的板書,到底是什么原因?學生在激烈地討論著……
隨之我追問:“怎么看不懂呢?我們怎么修改一下就能看懂這個式子呢?”
大家陷入了沉思中,隨后有一位學生喊:“=■mv2后面加一個‘-0。”
“他說得對不對?”我繼續追問,幾分鐘的熱烈討論后,大家都異口同聲“對”。每個學生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我繼續追問:“閆將鵬剛才板書時出了什么問題?”
大家一致說:“書寫格式。”
我接著說:“那么大家以后要注意自己的書寫格式了,但是他的思維過程怎么樣呢?”
大家認為他的思維過程是最好的一種,他使用動能定理解這類題非常的簡便。言談之中流露出敬佩之意。
我沒想到這節課的難點就這樣被輕松突破。原來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都是有差異的,只有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老師才能找準學生的問題,教學才有針對性。
關于這節課,我在教后記中寫了兩點:
一是在點評的過程中大家自然而然地說出這個題的意圖,并歸納出該題的幾種解法,無意識間比較出這些解法哪種方法更簡便,深刻地體會到使用動能定理解這類題的優越性。二是從討論中學生體會到書寫格式的重要性。自己看自己的不足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比我天天喊注意書寫格式更有說服力,更具有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本組老師聽完課后認為非常的不錯,學生都動起來了,學生都學會了。我更加堅定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學生能自學會的,我堅決不講。不講并不代表我不作為,我會搜集相應的題目進行檢測,了解學生到底學得怎么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倘若有人問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學生的問題是什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是什么?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圍繞著學生的問題而展開的。
總之,我們在上課時,不能忽略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聽不懂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講,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參與課堂,學習才有自信心,才有興趣去學習物理。
這就是我對“針對差異,因材施教”的理解。
(作者單位 山西省鄉寧縣第一中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