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小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新課標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一、情景設計源于生活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
案例: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除法中的《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6個桃子卡片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6÷3=2(盤);(2)每盤放6個,6÷6=1(盤);(3)每盤放2個,6÷2=3(盤);(4)每盤放4個,6÷4=1(盤),多2個;(5)每盤放5個,6÷5=1(盤),多1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地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我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問題源于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在教授《旅游問題》中的購票問題。小紅、媽媽、爸爸、爺爺和奶奶一家人要去旅游。長城旅行社推出了A、B兩種購票方案。
A景園一日游大人160元/人,小孩40元/人。
B景園一日游團體票5人以上(含5人)100元/人。
問題:你覺得哪種方案買票省錢?
A方案:160×4+40×1=680(元);B方案:100×5=500(元)
500元<680元,答:B方案買票便宜。
這種類型的題在我的生活中是常見的,也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的,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三、數學課堂“生活化”
數學課堂本身是枯燥的,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喜歡上它,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要面臨的問題。為此,課堂改革迫在眉睫。
案例:在教授乘法這一課時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超市購物。出示一些商品的價格:書包68元/個,玩具車95元/個,籃球90元/個,排球54元/個,出示問題:(1)購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一共要多少錢?(2)購買7個書包和5個玩具車一共要多少錢?我讓學生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去想想你會用什么方法解決,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在大家的努力下突破了原來的解題方法:90×6+54×4,出現了其他的解題方法:(90+54)×4+90×2,(90+54)×6-54×2。隨后對學生的解題方法進行了肯定,并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去獨立解決第二問。本節課的“超市購物”環節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孩子的思維更開放,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開闊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李劍平.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新課導入例析[J].遼寧教育,2003(Z2).
[2]王光明.小學數學: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7.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北泉鎮一小)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