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鐸權
傳統語文教學可圈可點是教學經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也是經典的經驗。我們的前人把學生在學校受教育叫“讀書”,舊時的學堂也總是傳出學生朗朗讀書聲。然而,現在學生閱讀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不僅聽不到朗讀聲,而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閱讀缺少自己的感悟,如何開展高端閱讀教學已成為迫切要求。對此,我認為小學高端閱讀教學應至少把每篇課文讀六遍作為一種要求、一種閱讀教學的指南針,并且每讀一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做到熟讀成誦,課文教學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得以實現,其基本過程如下:
一、課前預習讀兩遍
預習是一個把課文讀“厚”的過程,是“六遍閱讀”式教學的一個鋪墊環節,必須重在落實。預習讀兩遍首先要落實目標,學之前老師要加強預習讀兩遍的指導,讓學生明確目標:(1)讀第一遍把課文讀通順,在生字條上注音組詞,勾畫出課文中的好詞好句。(2)讀第二遍,了解寫作背景及作者,想想課文講了什么,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讀。其次,要重在檢查落實,不要讓學生把預習看成只是一種形式。這個環節可以在小組內相互完成,可以聯系家長完成,還可以看孩子在新課文上留下預習的痕跡沒有,最簡單的就是在初讀課文的時候請小老師起來講解或朗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貴在堅持,監督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重視預習不僅有利于學生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學生通過預習,熟悉了課文的內容,掃除了閱讀障礙,進行了探索研究,在課堂教學的第二個階段——議論釋疑時,學生的“辯解式”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師的“啟發式”就會局限在枝節的問題上,對那些貫徹全文的線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盡可隨時點撥。同時,教師通過對預習的檢查還可以發現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確切了解課文的難易之處,提煉精講的內容,避免盲目性,從而教得更活。
二、課堂品味精讀兩遍
品讀也是一個把課文讀“厚”的過程,是“六遍閱讀”式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這個階段是在自學探索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課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活躍思維比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性,擺脫思維的僵化或呆滯。由于議論的主要問題是在預習中產生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又是學生在預習中做好準備的,因而議論時,學生思維活躍、爭先發言、各抒己見、據理力爭,甚至對教師的結論也敢加以補充、否定。對教材內容、語言標題、文章順序,有時也表示了不同看法。此外,讀這兩遍的過程也就是引導孩子進入語言文字之中的過程,首先我們把力氣花在下面幾種能力的培養上:(1)理解題目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聯系上下文理解活用詞語的能力;(3)理解重點詞、句、段的能力,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或美句的能力;(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5)鑒賞文章詞語和句子以及表情達意的能力以及批注的能力。然后具體的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在讀中加深理解具體內容;討論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中心思想;討論作者精心構思,研究文章內在的邏輯聯系,體會文意和表達方法。在這個階段中,教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的預習作業,確切了解課文的難易之處,提煉出典型的議題,然后組織學生通過議論糾正錯誤,補充缺漏,講解學生存議而難解決的內容,歸納討論結果和學習經驗。同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課堂反饋的信息,迅速地進行判斷、調控、作出反應;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內部的潛在力,去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課后回顧復讀兩遍
復讀是一個把課文讀“薄”的過程,是“六遍閱讀”式教學的一個鞏固回味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云:“溫故而知新。”讀者由外到內進入作品,即由語言媒介、外部藝術形式逐步深入思想。讀書有再創造的特點,“各以情而自得”,這正是語文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契機,對課文的經典名篇,讓學生從文字出發,在孩子預習、品讀已讀四遍的基礎上再把課文讀兩遍,就會起到不教的效果了。但這兩遍也有要求:(1)讀一遍之后就背一背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語言。(2)結合導讀提示和課后題讀一遍之后,學生之間講一講。(3)寫一段自己的所得。這樣既對作品進行自由、廣泛、深入地理解和認識,又形成自己獨特的解悟,鍛煉自己理解、鑒賞作品的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還培養了思維的創造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種夸張的手法,應重在指導。故我們教學時,應引導孩子多讀。今天這高段“六遍”閱讀教學法也是為了讓學生多讀,為了讓教師少講,這樣,似乎在“讀”上浪費了很多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抓住了根本,剩余問題由教師抓住重、難點予以點撥,講得便是少而精。摒棄課文分析的套路,返璞歸真,讓朗朗讀書聲回到校園,回到課堂,讓溫故而知新落于實處,這是語文課的靈魂所在。老子曰:“大巧若拙,大道至簡。”“讀”就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大道。
(作者單位 重慶市奉節縣報國路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