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想象、學會操作、學會思維、學會創造,同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創造性人格。
關鍵詞:數學;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觀念。“讓課堂充滿問題”“給師生留下問題”是與“課程改革思想”一脈相承的,它體現著現代教育理念和新時代精神,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重在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而要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就必須在教學中巧妙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逐步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
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我們要認識事物就必須學會觀察,同時,也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推理。發明家貝利說過:“任何真正的學習的首要因素便是觀察,觀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在知識探究中只有讓學生學會觀察,才能自覺搜尋、比較、分析知識間的每一個細節,正確認識問題的特征。
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第三,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第四,要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例如,在探索圓柱、圓錐的特征時,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觀察,發現圓柱、圓錐的特征;在探索圓柱表面積計算方法時,結合具體情境,先引導學生通過將罐頭盒的商標紙展開,發現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引導學生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出圓柱表面的展開圖,發現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具體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觀察中不僅發展了思維,而且促使思維更深刻。
二、讓學生學會想象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
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第一,因為想象往往是一種知識飛躍性的聯結,因此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多個相關聯的比例中體會到其中應該有規律,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并進而發現這一規律,則是關鍵中的關鍵。教學中,學生根據例題提供的兩個相似三角形,寫出多組不同但都有意義的比例,再通過自學學習比例各部分的名稱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四個比例各不相同,變化多端,但是你發現了什么不變的地方嗎?學生初步體會:四個項都相同,而且兩個項為一組,要么都做內項,要么都做外項。以此為基礎,再激勵學生:既然四個項分成了兩組,這兩組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會發現:兩組項的乘積相同。這時繼續引導學生探究:這四個比例有這樣的規律,其他比例有這樣的規律嗎?引導學生再寫一些比例,研究后應該能發現這一規律在比例中普遍存在。學生的思維就這樣在想象與歸納中獲得了提升。
三、讓學生學會操作
動手操作是一項特殊的認知活動,是智慧生成的主陣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變“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學到獲取知識方法的同時,提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間關系的認識,生成賦予個性色彩的智慧。
例如,在《圓的認識》中為了認識圓、感知圓、了解圓,營造了富于文化背景的導課:想知道老師是何時知道圓的嗎?小時聽到“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又聽人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知道了圓。學生從古詩中的“白玉盤,瑤臺鏡”,生活中的明月等影像,徒手來剪圓,進而發現此圓并不圓,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標準圓的欲望,引出畫圓工具——圓規。在利用工具畫圓,剪圓,再次與前圓比較,發現何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道理所在。在標準圓中,學生又通過量量、畫畫、比比進一步充分認識圓。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相滲透,協同發展,智慧一次次誕生于孩子們的指尖。動態生成的知識是探究的核心。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體驗真切、思維敏捷、智慧飛揚。大家的觀點匯聚在一起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從而推動了數學學習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
四、讓學生學會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的特征。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一個人創造能力的大小,一般來說與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如,訓練學生對同一條件,聯想多種結論;改變思維角度,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個性,鼓勵創優創新;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等。發散思維是開放性的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認為創造能力的大小和他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成正比,即創造能力=知識量×發散性思維能力。課堂改革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發散思維題目,將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迸出思維的火花!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核心。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們要在數學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培養,讓學生的驚訝、發現不斷地在學習中出現,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把握、學會創新思維,提高創造能力。
總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只要我們從每一堂課、每一個練習設計,甚至每一個提問扎扎實實地做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不只是一句口號。
參考文獻:
祝蓓里.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小城西分校)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