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守錄
鼓勵學生體會、相信并落實“我能行”,首先要讓老師體會,相信并實施“你能行”。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當今教育改革中應大力倡導這一做法。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教學實踐也一再證明受到表揚的學生的成績往往有明顯的提高,受到訓斥的學生成績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有所下降。因此對學生要多表揚,多肯定,少訓斥,少懲罰,切不可不聞不問。也就是說,多發現亮點、閃光點!多鼓勵。
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侮乎?陶行知曾指出“愛滿天下”,因此他才能為學生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無私的愛,才鑄就了老師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形象。具有愛心的教師對學生老師是“一分嚴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三分管理,七分情感”。而這愛,這情,至少一半是對孩子的肯定、獎勵的鼓勵。因此,成功的老師大多能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之中,善于發現孩子的一鱗半爪的優點、長處,及時予以表揚、獎勵,往往使倦怠者重獲新生,逃亡者紛紛棄暗投明,猶豫者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終至勝利之彼岸。給孩子們以信心和希望,給孩子們以信念和力量。
曾有一位教育家為了驗證“你能行”的成果,故意將一班學生隨意分成兩部分,并對其中一部分學生暗示:他們就是班里的佼佼者!是將來大學里的精英。果不其然,這部分學生紛紛力爭上游,你追我趕,學習成績一路攀升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佼佼者”。可見,“你能行”是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也是鼓勵與鞭策,更是對其潛力的一種挖掘與肯定。它使學生意識到“我能行!”從而學生意志剛強堅定,信心立足而不動搖,抱定希望,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終于達到了目標。
如何實施“你能行”:
1.鼓勵學生自信。將傳統的“一刀切”式的好壞優劣的評定改為正面引導式的鼓勵性評語,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尊,受到激勵,這種評語,往往采用第二人稱,用描述性的詞語、朋友式的口氣肯定成績,指出優勢,多加鼓勵,對其不足要加以引導和提出希望,并在評價的過程中注意評語的激勵作用,注意過程的民主,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正確引導式鼓勵性評語去評價學生,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轉變。當教師心目中去掉了“后進生”的定義后,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個性化表現。
2.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敢為。民主平等的關系是“你能行”的基礎,是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信任和期待中放下包袱,大膽嘗試的前提。例如,在課堂,對學生的回答,不僅僅以“對”或“錯”作結,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班級管理中,要讓學生敢說、敢想、敢為。正如“調皮”不能界定為壞事一樣,敢于變“壞”為好,鼓勵調皮學生將思維創新放在學習之中,將旺盛的精力與強烈的好奇心釋放在“創新”式的學生與生活之中。
3.創設具體環境,搭建具體“舞臺”,讓學生實踐“你能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設疑,自己解答,敢于向老師質疑、辯疑,并注重通過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行”。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學生的知識面和思想認識達到了高水平,也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教學中,讓學生時時嘗試成功的喜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讓他們認定:“我能行!”
4.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鍛煉。例如,開展讀書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才干。又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小組活動:成語比賽、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自編課本劇等,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老師的“你能行”與學生的“我能行”比翼雙飛,并駕齊驅。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城關鎮中心學校)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