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
【摘要】由于納稅人取得收入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越顯復雜,調節收入分配、體現社會公平的作用并不顯著。本文從多角度闡述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對個人所得稅的目標定位,提出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公平 收入調節
一、引言
個人所得稅是指國家對個人的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是在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的基礎上形成,并具有四個顯著特點:分類征收、多元化稅率、費用扣除標準固定和二元征收方法(即支付單位源泉扣繳和納稅人自行申報)。
近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國家對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進一步加強,個人所得稅收入迅猛發展,個人所得稅收入由2004年的1737.0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6054.11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維持在6%左右,個人所得稅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強。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公平方面的作用逐漸弱化,基于此,本文擬挖掘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結合稅收理論分析個人所得稅的目標定位,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二、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分類所得稅難以實現公平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也就是對于不同類別的收入分別采用不同的稅率。很顯然,在這一稅制模式中收入結構不同的人,即使收入相同也不可能繳納相同的稅金,如員工甲薪金收入為4000元,同月員工乙取得薪金所得3500元,勞務收入500元,收入總額也為4000元,按照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甲要繳納稅金25元而乙卻不納稅,這很明顯造成納稅人稅負不均的現狀。
(二)費用扣除方法有失公允
我國居民納稅人目前的工資薪金的起征點是3500元,但是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大不一樣,物價水平也有所不同,將不同地區、不同消費水平的工資薪金所得的起征點統一設置為3500元有失公平。而且,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未考慮父母贍養支出、教育支出、住房支出、孩子撫養支出等實際支出情況,顯然不合理。
(三)稅率設置不盡合理
在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中,對非獨立勞動所得(工資、薪金)按3%~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對獨立勞動所得(勞務報酬)按20%的比例稅率征稅,對經營所得按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對資本所得按20%的比例稅率征稅。此種稅率設計具有對資本所得輕征稅、勞動所得重征稅的傾向,難以體現公平稅負的原則。
(四)全額申報制度效果欠佳
2007年我國正式實行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然而自行納稅申報僅限于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部分群體,由于現行個人所得稅稅制征收管理手段有限、處罰力度不夠以及配套條件的限制,加之大量隱性收入、灰色收入的存在,導致實踐中偷逃漏稅現象十分嚴重,使得個人所得稅調節分配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的目標定位
理論上講,個人所得稅體現稅收公平與效率原則。一方面,個人所得稅對市場經濟價格體系與資源配置的中立性,使其具有稅收效率功能。個人所得稅只對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水平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不會給商品流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層層障礙,對市場運行干擾不大;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的普遍課征與量能征收的特性,使其具有實現社會公平的功能。個人所得稅的課稅對象是自然人和法人的所得,一切有所得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體現個人所得稅的法律公平。同時,個人所得稅是以所得作為衡量納稅能力的標準,對不同收入水平的納稅人體現了縱向公平。
然而,從各國實踐來看,在個人所得稅的實施中應更多的強調公平功能,而且,個人所得稅因其具備的調節收入分配功能而被喻為“社會穩定器”,成為各國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職能,同時兼顧資源配置效率,就成為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基本目標。
四、現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對策
(一)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
對勞動所得以及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所得實行按年綜合課稅,并實行按月或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對少部分非經常性所得,實行按次分類課稅。具體來說即是目前稅目中的財產轉讓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繼續實行分類課稅,其余項目則納入綜合計征范圍。
(二)將全部所得納入征稅范圍
現行個人所得稅對征稅范圍采取正列舉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多元化使許多所得未能納入列舉范圍,例如外匯交易所得、農業生產所得、網絡銷售所得等,為實現公平課稅,應將全部收入納入征稅范圍。具體操作上,可確定某一個時點,通過納稅人申報確定這一時點上的個人資產,在這個時點以后,在申報資產以外再增加的一切財產或收入將全部納入所得稅征收范圍。
(三)健全個人所得費用扣除制度
可將費用扣除分為兩部分:一是全國統一的基本生計費用扣除,不需要納稅人提供扣除憑證,且扣除標準根據通脹水平等進行年度動態調整;二是特殊支出項目據實扣除,比如醫療、教育、贍養支出等及個人的生產性投入。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扣除以下單項費用扣除項目,如必要的撫養贍養費支出、子女教育費支出、醫療費支出、住房貸款利息支出等。
(四)加強稅收征收管理
一是完善政府自身相關職能,培養納稅人自覺納稅的意識。建立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提高執法機關對偷逃稅行為的查獲率,加大處罰力度,真正體現稅法的嚴肅性;二是采取措施,防止稅收侵蝕。應將目前實行的納稅編號制度在更大范圍內加以利用,如借鑒其他一些國家的做法,給所有的公民建立個人稅號,完整記錄納稅義務人的所有個人信息、個人交易行為和信用狀態,并與已經實行的儲蓄存款實名制結合,作為個人真實收入支出的有力憑證,從而強化公民的納稅意識;三是加強打擊偷稅、漏稅的力度,顯示稅收的嚴肅性和威懾力。
(五)完善配套制度
一是實施金融資產實名制。讓金融資產成為個人納稅能力的一項量化指標,實現個人收入的公開化、工資化,盡量減少隱性收入和實物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并依法嚴懲非法暴富者;二是建立社會保障稅,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和穩定器的作用,以實現對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輔助;三是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對個人存量財富征收遺產稅和贈與稅,除了可以適量增加稅收收入外,還是對個人所得稅調節缺失的一種彌補,強化了稅收促進公平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
參考文獻
[1]秦爽.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國外經驗及借鑒[J].經濟導刊.2010(8):18~19.
[2]周全林.從稅收公平角度看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全面性改革[J].當代財經,2010,(11).
[3]胡曉暉,秦剛.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的探討.稅務研究,2010,(10).
[4]崔志坤.綜合與分類混合型個人所得稅模式設計的不同取向[J].稅務研究,2010,(09).
[5]徐孟洲.稅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