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這一點已形成共識,在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綜合運用科技、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實施環境會計也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作為對社會經濟活動具有反映和監督職能的會計理應對環境活動以及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和現象進行反映和監督,要充分運用會計手段協助解決環境問題。
【關鍵詞】環境會計 環境保護 發展
一、企業環境會計研究的理論基礎
企業環境會計研究的理論支撐,是指對構建企業環境會計的理論與方法起著支撐或指導作用的理論,是企業環境會計產生、完善和發展的基礎理論,建立企業環境會計不僅有來自于多方面的現實需要,同時也具備堅實的理論支撐。沒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企業的整個環境會計理論框架和實務方法就無從構建。需要指出的是,理論支撐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它可以發生變化或用新的理論補充,它具有動態的性質。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所包含的內在要求是環境會計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構成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根本性制約條件,企業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經濟組織,在人類與社會發展的前提被破壞的條件下是無法生存的。所以說,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會計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理論支撐。
(二)會計學理論
企業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因此企業環境會計必然要充分繼承會計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而且,還需指出的是,現代會計最近幾十年的發展更為企業環境會計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伴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多樣和有關利益相關者對會計要求的不斷提高,許多會計學的傳統觀念已經有所發展變化,如人們認識到會計中可以采取非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甚至是非貨幣計量尺度,人們認識到財務報表之還應該有一些表外的披露工具或者新增某種報表,人們認識到會計工作應該積極參與企業的內部管理并使用各種各樣的數學模型和方法,人們認識到會計也應該考察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如此等等,這些發展和變化使得我們今天可以提出環境會計的問題,并有可能相對比較容易地解決企業環境會計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問題。
(三)經濟學理論
1.產權理論。產權是一系列權利的集合,或者說是一束權力,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所有權、支配權、保管權、控制權等,不愿意分離產權的各個組成部分是會計中諸多爭論的根源。會計處理對產權問題的冷落產生于權利的“要么全部、要么沒有”的傳統二分法,忽略了產權部分界定的中間狀態的可能性。對于以公共產品形式出現的環境資源,其所有權應當屬于某一范圍內全體公民共同所有,政府機構實際上擁有的是經營權,企業則擁有使用權。
2.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產生的影響,它表現為多種形式,有些是正的,可以稱為外部經濟;有些是負的,可以稱為外部不經濟。外部性決定了企業不會自覺控制環境資源的占用,環境資源使用中存在著外部不經濟是被廣泛接受的現實。例如,企業通過向大自然排放生產廢渣而節約排污成本的現象在各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發展中國家這種情況則更為嚴重,但是這種外部不經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討論的重點不是“禁止”,而是如何合理“優化”。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干預是一個有效的方式,要把環境資源作為一種有價資源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外部不經濟內部化,而這種方式離不開充分的有效的環境信息。
二、現有與企業環境會計相關的會計準則及規范
2007年1月1日實施的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理念在資產、負債的計量方面有較為充分的體現。如《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將生物資產列入會計準則體系的一部分,充分結合了我國國情的特點,運用了多種計量模式,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計量中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規范了企業農業經濟活動的會計行為,同時也為企業對生物資產污染賠償的計量提供了依據。
《2006新中國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63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環境事項的考慮》中第5條規定:對環境事項的恰當確認、計量和列報(包括披露)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至此,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管理層責任得以明確,此條規定將拉開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新篇章。
法律法規方面,自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來,已頒布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法律10余部,行政法規30余部,國家環境標準360多項。例如《清潔生產促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
2003年《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中要求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環保部門要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規定,定期公布污染超標企業名單、公開企業相關環境信息。2007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強制環保部門和污染企業向社會公開重要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污染減排工作提供依據。
200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征收企業的環境稅,是中國稅制改革的一個方向,現在已經列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環保部的重要議事日程,各部門正在協作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條件成熟時將會推出對污染企業征收環境稅的制度。綜上所述,現行的法律法規主要在企業排污費用的處理要求和對加強污染防治的鼓勵兩方面起約束作用,但還缺乏一個統籌性的征收管理制度。
三、我國環境會計發展方向
未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計與環境的聯系將越來越強,用會計處理一些環境問題會成為當代和未來會計學發展的一個趨勢,環境會計有一個光明的發展前途。因為從長遠來看,環境會計的推行與企業利益是不相矛盾的:一方面,它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將環境信息充分披露,即表明了自己環保經營理念的增強,這將有利于企業形象的樹立,從另一角度看,這也將有利于企業的籌資,有利于客戶的增加,有利于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所產生的效益具有遠期性且環境效益不像經濟效益那么直接,企業首先看到的是資金流出的增加,這是企業不情愿的,長期以來形成的依賴性已使企業習慣于將環境責任推給政府,因而對企業環境會計的推行一方面需鼓勵和引導,另一方面更需將其法規化。所以,政府在環境會計的推行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應注重完善企業會計準則有關環境會計方面的規定以便讓企業有章可循,應加強使用多種經濟手段(如環境稅、排污費等)進行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應積極利用每年“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的契機開展多主題、多層次的環保宣傳和教育,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及貫徹執行等等。
作者簡介:肖子光(1984-),男,漢族,河北衡水人,助理會計師,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