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教平
從老生常談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如今不少人反其道行之,倡導“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以說,起點之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然而,既然是“零起點”何必執拗于“起跑線”在哪兒?輸贏之分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其實,教育的本質是在育人,要讓兒童滿懷對世界的好奇,輕松快樂地出發,首先要引導包括家長、教師及學校在內的全社會從倡導“智育中心”轉向關注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零起點”教學的呼吁正是對教育本真的回歸。
近年來,隨著“起跑線”競爭的加劇,學前教育小學化早已不是什么新聞,“神童”的級別也從原來的進一年級就認識幾百個字,自然過渡到了一些家長帶領孩子學完一年級全部教材。一時間,社會把批評的矛頭直指家長。但試想,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給家長帶來了什么影響?可以說,正是迫于這種學齡不斷被推前的社會大環境,有關“零起點”教學的呼聲應運而生。它要求學校一年級一律按照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進度從零開始、循序漸進,特別關注在“幼小銜接”中如何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入學“生命起點”,關注每一個孩子在生活空間發生的巨大變化中,慢慢完成良好習慣的養成,為愛學習、會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如此,過早在幼兒園進行“跨越式”學習的學生也就慢慢嘗不到甜頭了。正是這種倒逼方式,才能使得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回歸各自軌道,在本位教育的一方田地,默默耕耘,收獲碩果。
在“零起點”上減負,不隨意拔高標準,不隨意加快進度,抓住了學校減負的源頭,由此突破推進必然會取得實效。
(摘自2014年10月14日《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