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改云
多媒體直觀形象,圖文聲像并茂,化靜為動,容量大,能有效地節約時間和空間,所以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步滲透到教學中去。多媒體技術的滲透,改變著教學的環境、過程、方式和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幫助學生學好數學,還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一些淺見。
激發探新欲望
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之一:使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在練習《分數乘法應用題》時,可設計以下環節:從前有位老人,在他臨終時,他對三個兒子說:“我有17匹馬,留給你們三人分。老大出力最多分得總數的,老二得總數的,老三最小就分總數的。”勉強說完這幾句話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執行遺囑時,一致認為這些馬是父親生前的心愛之物,千萬不能將任何一匹馬分成幾塊,不知如何是好?剛好阿凡提騎驢路過,聽完事由后,哈哈笑了起來,說:“我來分。”你知道阿凡提是怎樣分這17匹馬的?這樣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主動地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難以理解。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可以模擬真實情景,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學生對“速度和”的理解比較困難,如果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很難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可以運用多媒體模擬運動過程,先出示:“甲乙兩人從兩地同時相向出發的畫面,當第一分鐘后,將畫面定格,觀察兩人處于什么位置。”并提問:“他們一共走了多少米?”老師告訴學生:“‘甲的速度加上乙的速度叫做他們的‘速度和。”第二分鐘后將畫面定格,提問:“這時一共走了多少米?是幾個速度和?第三分鐘后兩人相遇,這時一共有幾個速度和?求n個速度和應怎樣列式?”這幾個速度和與兩地距離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時間”這一規律。這樣,難以理解的相遇問題便迎刃而解,既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指導實際操作
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動手實踐。教學“角的度量”時,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量角器,對照屏幕上放大量角器的投影來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圈刻度、外圈刻度等,并在量角器上指出1度角的大小和內(外)圈的刻度,然后學習角的度量方法。教師將量角器置于投影中示范。學生用小量角器模仿,領悟角的度量方法:點點重合、線線重合、讀出度數。在實踐中會遇到許多實際困難,如有的兩條邊太短,如何測量;不處于水平位置上的角如何測量等。必要時,要進行個別輔導。
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識別、再現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更具有直觀性和深刻性。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出示遮去兩個角、露出一個角的三角形,引導學生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對顯示出直角與鈍角的三角形,學生很容易判別,但對只顯示一個銳角的三角形,爭議紛紛。通過電腦動態顯示,再連上第三條線段,學生發現三種可能性都存在,并深刻理解;任意一個三角形都有銳角,并且至少有兩個。
創設和諧環境
傳統教學是“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只能教師講學生聽,即便施實了“提問式”“啟發式”“談話法”,也是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學生順著教師的桿爬。而多媒體教學根據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交叉進行、和諧發展的原理,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與主導作用,又要通過對各類形象的教學媒體的觀察、思考,去積極主動地感知材料。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作用,使學生不但能眼見其形,而且能耳聞其聲,收到形聲結合和情景結合的綜合效果。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中學習角的概念時,筆者在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時配上像“箭剛離弦”那一剎那發出的短暫而急促的聲音,使學生感受到“射” 的“形”和“聲”,集中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課堂上在適當的時候,播放一段輕音樂,有利于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特點,對優化數學教學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具體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做到“有的”,即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應有明確的目的,緊扣課堂教學目標,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服務,切忌生搬硬套、無的放矢;二要做到“有序”,既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程序,與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相符合;三要做到“有度”,即要求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要注意適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性認識固然重要,但感性認識往往只是認識的起點,最終要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師應在學生利用多媒體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就引導學生抽象概括。
(作者單位:河南省鄧州市古城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