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樹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要重視說理訓練,改善思維品質;加強實踐操作,啟發學生思維;實施分層教學,促進群體發展。
重視說理訓練,改善思維品質
在數學教學中,常常有一些學生對數學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雖然明白其中道理,但卻表達不清。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要求學生能做到這幾點:第一,要掌握好基本概念。只要有了明確的概念,就可以對一些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與推理。筆者還要求他們經常互相進行準確的敘述解題思路,相互查漏補缺。第二,會說清一些簡單的道理。例如,在解方程X×3=60時,其中X=60÷3這一解法的依據是“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這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思維過程,但經過長期訓練,對其智力的培養卻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第三,學會知識遷移,綜合運用。例如,筆者在教學“母雞比公雞多16只”這句話的題意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3種數量關系式:
母雞-16=公雞
母雞-公雞=16
公雞+16=母雞
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引入“列方程解題”,學生很快地接受了方程解題法,提高了學習的水平。事實證明說理訓練的重要性,學生的思維能力確實有了提高,思維品質也有所改善。
加強實踐操作,啟發學生思維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筆者很重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作”啟發學生思維。
如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一是教師演示:用實物演示,讓學生對“圓的周長”有一個形象的感知。
二是學生動手實驗:學生人人動手操作,把學具盒中的大小不同的圓,沿直尺滾動一周。
三是觀察討論:根據實驗所得數據,滾動一周的長度與圓的周長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四是交流小結:圓不論大小,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從而認識圓周率。
五是推導公式:通過以上幾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這樣,操作、觀察、思維與言語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發現的樂趣,也讓他們懂得了學習方法,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創設問題情境
提問是創造的開始,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筆者很注重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在教學的關鍵處,不斷提供有關信息、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的積極思維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如教學“分數化小數”時,筆者一改以往“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師生比賽。由學生報出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數,看誰較快地說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數,哪些不能。當學生還在埋頭計算時,老師已判斷完畢。學生在驚訝的同時產生了問題:為什么老師能如此快地得出結論呢?這里有什么規律可循呢?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觀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規律。得出初步結論后,筆者又圍繞其中“最簡分數”這一重要前提,同時又是學生容易忽視的條件,再次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判斷總結前面判斷失誤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掌握了這一轉化規律。整個過程老師只充當了“提問者與導游”的身份,由學生自己一步步獨立思考。
實施分層教學,促進群體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但班級中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對每一堂課的作業都精心設計,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個體實際出發,在原有基礎上均有所提高。
如把12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由于拼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練習時,能解出一種結果的得“良”,兩種不同結果的得“優”,3種不同結果的“優”加一個“☆”。這樣給學生創設了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歡樂。課堂練習中,筆者還采用這樣的方法:每天的作業分A、B組題,A組題人人必做,B組題能做的就做,有困難的可以相互討論后再完成。同時,在班中還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即讓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課余幫助學習成績滯后的學生,并經常檢查他們間的互助效果。這樣一來,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還培養了他們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