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芹
在培智教育中,學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體,其認知能力低下,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則能夠為其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感官刺激,能夠將教學內容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培智語文教學課堂帶來生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思維能力。如何加強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是培智學校語文教學面對的重要課題。
信息技術教學運用的意義
豐富語文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以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的創設出逼真的教學情境,能夠營造出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之下,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進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為語文教學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針對智障學生來說,受其身體與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其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較弱,尤其對于抽象的事物,學生感知起來的難度更大,隨之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增大。那么,信息技術則能為教師教學提供載體,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解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從而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
促進語文教學中習題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在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中,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層次、因人而異的習題內容設計,可以快捷地檢驗語文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語文習題設計中,可以根據投影儀上的畫面內容,讓學生判斷其描寫的是課文中的什么內容,并進行簡短的概括;還可以通過播放相關情境劇,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模擬表演,提高學生的肢體語言能力與表現力等。這些多樣化的語文習題形式都要通過信息技術才能實現。
課堂教學的有效運用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對語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是其學習的強大動力所在。針對培智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培智語文教學如何在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在課堂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利用聲音、圖像、動畫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進而巧妙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創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能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一般情況下,人通過視覺感受能力來學習要比用其他方式效果更好,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例如,在《雷雨》一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情境多媒體音像課件顯現課文情境中的生動畫面:從天空烏云密布到轟隆隆的雷雨、再到雨后天晴的彩虹、青蛙鳴叫等,這一幕幕的畫面情景展現,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調動其視覺、聽覺的感知,促進其形象思維的提升,進而激發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展現豐富的畫面場景,加強內容學生的吸引力。
運用信息技術,培養智障學生的能力 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其想象力與說寫能力相對弱化,要改善這一情況,教師除了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外,還要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通過聲畫結合教學形式,搜集更多的信息與知識,從而在正確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的信息量與知識量,借助多媒體對教學資料進行適當的處理或制成動畫,在教學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智障學生在簡單的思考過程中培養一定的想象力。另外,在培養智障學生的說寫能力方面,教師也可通過動畫式的教學資料展示以及說寫情景的設置,在說和寫中架起橋梁。學生根據動畫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進行簡單的內容書寫,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說寫能力,并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述動物界中蜻蜓的生活屬性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演示蜻蜓捕捉害蟲的動畫,并追問學生捕捉蜻蜓會帶來的后果。在學生講述后,繼續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蚊子叮咬人、害蟲禍害莊稼的片段,通過片段展示,讓學生從中感知蜻蜓的有益性并發揮想象,進行練習寫話。在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鍛煉了口語表達和寫話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解決好重難點,才能達到教學效率的提升。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通過語言敘述、板書講解及習題練習等方法來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然而,這些方法卻不能適應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在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動畫輔助重難點教學。教師通過這一多媒體動畫技術對課程內容加以闡釋,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學生能通過視聽效果直觀的吸收和理解知識難點,這對于語文重難點教學非常有效。例如在學習《司馬光》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光沉著、機智救人的品質,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創設與課文內容相同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小朋友掉水缸后的焦急與無措,再通過動畫中人物的砸缸舉動,理解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與態度,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與沉著。這種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為智障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表象,有助于幫助其化解學習中的重難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