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中印兩國在02年至11年期間的貿易展開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紡織服裝行業是中印兩國的傳統行業,也是出口額比重較高的支柱產業。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行業中既存在競爭的關系也有互補的關系,這種關系對中印兩個在紡織業上的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紡織服裝業 G-L指數 Bruelhart指數 Thom&MeDowell指數
一、引言
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在對外貿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在2011就已經達到了3.64萬億美元。到2012年底,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達到了3.8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31%,位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和我國的國情很相似,貿易發展的潛力非常大。目前,中國和印度的國際貿易現狀等已經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根據統計,中國對印度的出口份額從 2000年的0.63%上升到2012年的3.66%,2002~2011年期間,兩國的貿易額從49億美元增加到了739億美元。現在中印是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我國與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貿易比重也在不斷增加。紡織服裝行業作為中印兩國的傳統行業,同時也是出口額比重較高的支柱產業。中印都有著充足的紡織原材料資源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和資金的實力,在紡織工藝和先進技術的運用上,中印兩國也都有著顯著的優勢。中國和印度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大國,到2010年,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了2065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為32.7%,到2011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已經達到了238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36%,在2012年的11月份之前,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了2308億美元。印度作為第二大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國家,2009~2011年期間,印度的紡織工業由500億美元增長到了890億美元,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大概為4.5%。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行業中既競爭也互補,競爭性表現為兩國的出口市場上有很大部分都相同,同樣是以美國、歐盟等國家作為主要的出口市場;互補性表現為印度的紡織廠多樣化比中國更加豐富,但中國在規模化和勞動力的成本運作上比印度更為有效,這對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行業上的貿易總額有著重要的影響[1]。
二、文獻回顧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以部門和部門間貿易為特征的產業間貿易開始向以部門內貿易為特征的產業內貿易轉變,并由此形成了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并存的兩大貿易格局。目前并在目前的國際貿易份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產業內貿易也叫部門內的貿易,是一個國家同時出口又進口同一產業或同一部門制成品的貿易行為。產業內貿易現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貿易理論對貿易的解釋,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的貿易現象廣泛受到關注。最早發現產業內貿易現象并對其進行研究的是沃頓其在考察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經濟聯盟內的貿易現象時,第一次注意到了產業內貿易的存在。巴拉薩通過對歐共體的貿易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共同體內部大多數的貿易都發生在同一部門內部,而不是在部門間,這樣的貿易現象很難用大衛李嘉圖,俄林-赫克歇爾等理論解釋。為更好的解釋產業內貿易現象,20世紀70年代以來,斯蒂格利茨,迪克西特,克魯格曼,張伯倫等眾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對其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對產業內貿易的見解。
縱觀國內學者對產業內貿易現象的研究成果發現國內學者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上的創新成果非常有限。國內學者對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大多是借鑒國外已有的對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探索解釋中國在雙邊或多邊貿易中存在的產業內貿易現象[2]。
三、中印紡織服裝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基于國內外學者的現有研究,本文利用Grubel&Lloyd(1795),Bruelhart(1994)等學者提出的3個產業內貿易指數,在紡織品服裝整體和分類兩個層面上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綜合分析中印兩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和結構特征。
1.Grubel&Lloyd產業內貿易指數。該指數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測度產業內貿易的方法。標準的Grubel&Lloyd計算公式為:
■
2.Brue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利用Grubel-Lloyd指數測度產業內貿易時,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Grubel-Lloyd指數是測度產業內貿易的一個靜態指標,因此只適合于某個單一時期。其次,可能會發生一些偏差,Rajan在區分產業內貿易程度和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基礎上指出,標準的Grubel-Lloyd指數在存在貿易不平衡時難以正確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即會出現“高Grubel-Lloyd指數但低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情況。為解決上述問題,Bruelhart等學者提出了動態的邊際產業內貿易的概念,并給出了不同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公式,用以測量一定時間跨度的貿易增量的產業內貿易水平。Brue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
3.Thom&MeDowell水平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產業內貿易的結構,產業內貿易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Thom&MeDowell認為,Bruelhart指數是一個測度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合適方法,但由于沒有區分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Bruelhart指數可能會低估總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在此基礎上,Thom&MeDowell給出了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方法。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公式為:
■
(二)計算結果分析
2001到2005年中印紡織服裝產品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呈下降趨勢,由入世之初的0.8下降到了0.38,這表明兩國在此期間紡織服裝間的產業內貿易比重逐年減少,而紡織服間的產業間貿易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到了2006年貿易局勢得到快速反轉,中印兩國間的紡織服裝產品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達到了0.8,這表明兩國紡織服裝產品間的貿易額有百分子八十是以產業內貿易的貿易形式進行的。其后年份中印紡織服裝產品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仍然保持著較高水平,表明著產業內貿易的貿易形式在兩國的紡織服裝貿易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總的來說在2001到2012年期間中印紡織服裝產品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都保持較高位水平,這表明中印兩國紡織服裝產品間的貿易增長主要得益于兩國產業內的貿易的增長,兩國紡織服裝產業內貿易特征明顯[3]。
比較中印紡織服裝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和中印紡織服裝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分析結果發現,兩者分析結果相互矛盾。即按中印紡織服裝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的分析結果可知中印紡織服裝貿易具有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而按照中印紡織服裝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結果可以發現中印紡織服裝貿易仍然主要以傳統的產業間貿易為主導。中印紡織服裝格魯貝爾羅伊德指數的分析結果和中印紡織服裝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分析結果完全具有相反的結論。
紡織服裝細分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縱觀其總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印兩國紡織貿易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在大部分年份都是維持較低的位置,兩國紡織品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比較低,貿易形式主要產業間的貿易為主。對于中印兩國的服裝貿易而言,雖然在2010~2011年中印服裝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達到了0.72,但除此之外,其余年份的邊際貿易指數幾乎都較小。這反映了中印服裝貿易主要以傳統的產業內貿易為主的特征[4]。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在紡織服裝行業內中國與印度的貿易狀況表現為視角,根據出口的相似性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來進行實證分析,從不同的角度上去研究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行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實際上,中國與印度都有著產品差異化、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特征。與印度相比,中國在紡織服裝成品的貿易依賴程度要高,印度在這方面的競爭優勢就比中國弱一些;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上的出口相似性指數都比較高,兩國的產品也高度相似,所以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行業內貿易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來看,中印兩國在紡織品方面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在服裝上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貿易方面,中國一直處于順差的地位,但中國的出口量波動要比印度的出口量波動大,這是由于中國的出口量容易受到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而印度的紡織服裝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來說較高。
(二)建議
針對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內的貿易而言,通過以下幾點建議可以使紡織服裝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是擴大市場的規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二是走高端自主品牌路線。紡織服裝企業可以建設自己的品牌,在國外建立營銷的渠道和研發中心,提高我國紡織服裝業的技術水平和營銷能力,優化目前紡織服裝行業的產品結構。三是深化市場體制改革,讓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國際上得到全面的認可,加強貿易發生摩擦的防范以及應對的能力。四是減少貿易順差,縮小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不平衡。五是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推進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六是幫助紡織企業創新,增強紡織產業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優化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出口市場格局[5]。
參考文獻
[1]孫崇健,中國與印度紡織品服裝產業內貿易現狀分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26:79-85.
[2]傅斐彥,胡丹婷.對手強勁中國如何應戰?—中印紡織產業競爭力比較分析[J].中國紡織,2011,5:44-47.
[3]儲玲.中印紡織品貿易合作潛力分析[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9-52.
[4]蘇珍珍.迷霧下的中印紡織貿易[J].中國紡織,2010.3:58-59.
[5]姜輝,查偉華.中印紡織服裝貿易的比較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12:30-32.
作者簡介:張星(1988-),男,苗族,湖南人,畢業于中南大學(現在讀研),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